-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双螺旋六十周年 Nature子刊公布重大新发现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1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1953年,剑桥科学家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的 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从此成为了所有生命的化学密码。六十年后的今天,剑桥大学的研究者们又证实人类基因组中的存在着四链DNA结构,该结构被称为G-四链体(G-quadruplex)。
生物通报道:生物学中再没有比DNA双螺旋结构更具代表性的图标了,正是这一结构最终形成了密实的染色体。1953年,剑桥科学家Watson和Crick发表了著名的 DNA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构从此成为了所有生命的化学密码。六十年后的今天,剑桥大学的研究者们又证实人类基因组中的存在着四链DNA结构,该结构被称为G-四链体(G-quadruplex)。
英国剑桥大学Shankar Balasubramanian领导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旗下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文章,用有力证据首次证明G-四链体结构的确存在于人体活细胞中,而且这些非同寻常的结构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在体外实验中复含鸟嘌呤的合成DNA链很容易形成G-四链体结构(G-quadruplex)。人们一直认为,体内应该也存在天然的G-四链体结构。从理论假设到计算机模型,从体外合成到荧光检测,科学家们用十年时间终于让天然G-四链体结构浮出水面。这项研究清晰揭示了G-四链体结构与DNA复制过程的关联,这对于细胞分裂和增殖非常关键。
保护染色体
染色体DNA末端的保护性结构被称为端粒,这里富含鸟嘌呤,因此也很容易形成G-四链体结构。实际上已有癌细胞研究指出,结合G-四链体的小分子能引起端粒DNA的损伤,说明端粒中的确存在这一结构。
随后科学家们又在人类基因组数据中搜索其它富含鸟嘌呤的序列,发现G-四链体结构也可能在涉及调控基因的其它区域形成,尤其是一些癌基因。
眼见为实
Balasubramanian及其同事设计了一种特殊抗体,该抗体能够特异性的结合G-四链体结构,但不能与双链DNA螺旋结合。他们将这种抗体与人类细胞在体外共同孵育,发现抗体结合在染色体上的多个不同位点,其中只有四分之一与端粒结合。
此外,尽管人类基因组中的G-四链体水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较为一致,但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分裂“S-期”的检测荧光更为强烈,而这正是DNA的复制阶段。如果用抑制剂阻断DNA复制,G-四链体的水平就会下降,这说明DNA结构存在着动态平衡。
癌症治疗新篇章
研究人员指出,G-四链体更多的出现在癌细胞等快速分裂的细胞中。研究显示,G-四链体水平较高的过活跃基因更易受到外界干扰。“这说明靶标这一结构的小分子能够有效干涉相关的癌基因。” Balasubramanian说。
“这还只是前期实验,不过若我们能在基因组中精确定位这些G-四链体结构,就有望更好的控制癌症等相关疾病,”他说。“尽管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科学家们相信,用合成分子靶标G-四链体能够有效抑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在根本上阻断癌细胞增殖。研究人员指出,G-四链体结构将有望成为选择性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新途径,而在人类细胞中证明这一结构的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关文章:
(生物通编辑:叶予)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of DNA G-quadruplex structures in human cells
Four-stranded G-quadruplex nucleic acid structures are of great interest as their high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under near-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suggests that they could form in cells. Here we report th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 engineered, structure-specific antibody 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visualize DNA G-quadruplex structures in human cells. We show explicitly that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DNA is modulated during cell-cycle progression and that endogenous G-quadruplex DNA structures can be stabilized by a small-molecule ligand.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provide substantive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G-quadruplex structures in the genome of mammalian cells and corroborate the application of stabilizing ligands in a cellular context to target G-quadruplexes and intervene with their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