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南大学两篇文章发表基因治疗新突破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rathecal lentiviral-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 targeting PKCγ attenuates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等多篇文章,发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显著持久的镇痛作用,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同样有显著持久的翻转作用。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Int J Neurosci,Hum Gene Ther及J Gene Med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trathecal lentiviral-mediated RNA interference targeting PKCγ attenuates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等多篇文章,发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显著持久的镇痛作用,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同样有显著持久的翻转作用。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Int J Neurosci,Hum Gene Ther及J Gene Med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博士邹望远在导师郭曲练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他们采用介导PKCγ基因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LV-shPKCγ)鞘内注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吗啡耐受,发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显著持久的镇痛作用,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同样有显著持久的翻转作用。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往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常伴有的情绪和心理异常变化。据统计,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中高达30%。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慢性疼痛患者。慢性疼痛可分为伤害性或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晚期癌痛、幻肢痛等。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均效果不理想。因此慢性疼痛既是一个世界性的医疗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干预治疗手段,已被进行广泛的研究。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可通过下调致痛(nociception)基因表达和上调抗痛(antinociception)基因表达,特异性地进行干预慢性疼痛,达到治疗目的。课题组目前取得研究成果提示LV-shPKCγ于脊髓水平沉默PKCγ基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吗啡耐受,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为针对PKC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基因治疗及PKCγ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吗啡耐受的分子机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论文对开展慢性疼痛临床基因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论文发表后不久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目前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及世界小核酸技术研发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 Co. Ltd公司有意同申请人进行深入合作开展临床前期慢性疼痛基因治疗,斯坦福大学的Dr. Dan Cao和Benitec Co. Ltd公司的Dr. Michael Graham及相关工作人员与课题组进行接触后,确定了合作意向及下一步初步合作计划。该项目将进一步对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及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如获得突破性进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郭曲练
男,教授,医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1999 至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犹他大学和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习。现任湘雅医院麻醉科主任,临床麻醉学教研室和重症监测与治疗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湖南省麻醉学会主任委员。担任《美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中文版、《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或常务编委。担任全国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临床麻醉学》、《麻醉学》教材的副主编,参编著作8本。
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自由基在脑复苏中作用获95年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在围术期应激中的作用获97年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脑缺血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理研究 200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器官移植围麻醉期监测与处理 2003年湖南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