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Nature,Science文章登Nature亮点推荐

【字体: 时间:2010年05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

  

生物通报道: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宣布《Nature》出版集团的新出版物、名为Nature China的网站(www.naturechina.com.cn)正式启动。这一网站致力于聚焦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的优秀科学成果,每周都会针对最新发表的论文,在此网站撰写摘要和评述。本期的推荐研究文章包括:

发育生物学

Xu, X. Zheng, X. & You, H. Exceptional dinosaur fossils show ontogenetic development of early feathers. Nature 464, 1338–1341 (2010).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有关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成果,他们基于对发现于我国辽西恐龙化石上保存的多种羽毛形态的分析,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中生代中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相关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关注。然而,有关早期羽毛发育的信息却非常匮乏,迄今为止没有发表任何重要成果。地处山东平邑县的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收藏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带羽毛恐龙化石标本。这一研究的领导者之一,该馆馆长郑晓廷介绍说,保存于天宇自然博物馆的大量化石标本显示了早期羽毛的形态变异度是非常大的,这些多变的羽毛形态为我们理解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了保存于不同种类的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标本上的羽毛形态,他们发现过去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发现于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上的复杂多样的羽毛形态,其中一些羽毛形态和现代羽毛存在明显差别。

研究者重点研究了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3件恐龙化石标本和1件收藏于古脊椎所的恐龙标本,他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两件被鉴定为似尾羽龙的标本上,保存了非常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两件标本代表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个体发育阶段:小个体标本代表幼年阶段的早期;大个体标本代表幼年阶段的晚期。尽管都属于似尾羽龙,这两件标本上的羽毛却明显不同:小个体标本上的飞羽和尾羽都属于一种近端带状正羽,只有初级飞羽,尾羽明显大于飞羽;大个体标本上的飞羽和尾羽都呈现典型的正羽形态,飞羽除了初级飞羽,还有次级飞羽,尾羽和飞羽大小差别也不明显。这些差异有些见于现代鸟类羽毛发育过程中,但另外一些则是独特的,显示似尾羽龙的羽毛个体发育过程与现代鸟类羽毛有所不同。因为主流的羽毛演化模型假设早期羽毛和现代羽毛的发育机制和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似尾羽龙的这一现象的发现对于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化学

Zhang, X. W. et al.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α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 Science 328, 240–243 (2010).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阐释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药物分子靶点和分子机制,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第一,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分别靶向结合到同一癌蛋白的不同区域而发挥协同作用,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二、砷剂是一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记载的古老中药,用现代科学手段揭示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将促进我国科学家对祖国传统医学宝库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第三,这一研究成果是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整合和交叉的结果,为临床科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这项研究以上海血研所老中青三代科研队伍为核心,联合了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和药物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科院动物所,中法生命科学与基因组研究中心,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课题组,精诚合作,联合攻关而共同取得了突破。

生物技术

Yu, X. et al. A geminivirus-related DNA mycovirus that confers hypovirulence to a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55, 1150–1156 (2010).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真菌中首次发现DNA病毒,他们不仅发现这一病毒的侵染特性与双生病毒具有显著的区别(双生病毒仅能依赖昆虫介体传播,其病毒粒体和DNA均没有转染特性),而且这一病毒可能还具有良好的生防潜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感染真菌并在其体内增殖的病毒称为真菌病毒(Mycovirus,或Fungal virus),目前已在所有类型的真菌中发现有真菌病毒;在早期,所有发现的真菌病毒均为RNA病毒,没有发现DNA病毒。利用致病力衰退相关的真菌病毒控制作物真菌病害具有潜在的优势,是国内外生物防治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自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核盘菌致病力衰退菌株DT-8中分离鉴定出DNA病毒(SsHADV-1)。研究表明SsHADV-1与核盘菌的致病力衰退紧密相关,健康菌株一旦获得SsHADV-1将转变成为没有致病力的弱毒菌株。该病毒在分类上与侵染植物的双生病毒科病毒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是一种新的DNA病毒。证实SsHADV-1可以在寄主的营养体不亲和型个体之间扩散和复制,并引起寄主健康个体出现致病力衰退。在PEG的介导下,SsHADV-1的粒子或其DNA均可以成功转染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SsHADV-1的侵染特性与双生病毒具有显著的区别(双生病毒仅能依赖昆虫介体传播,其病毒粒体和DNA均没有转染特性),而且也预示SsHADV-1具有良好的生防潜能。

(生物通:万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亮点|白血病|砒霜|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