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君英:iPS的未来在于实际应用

【字体: 时间:2010年03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年来俞博士成果不断,比如其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新成果:利用非整合型附着体载体(episomal vectors)方法获得了人类iPS细胞,在去除掉附着体后,这些iPS细胞就成为了没有外来DNA的iPS细胞,从而解决了可能癌变的问题。另外今年发表在PNAS杂志的文章中,又报道了人类iPS细胞神经分化的差异。

  

生物通报道:2007年不仅让iPS一炮而红,也让一位华人女科学家从幕后实验室走了出来,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位女科学家就是俞君英博士,有人称她为华人生命科学界的骄傲,有人认为她是下一届诺贝尔奖热门获奖者,然而她却依然平平淡淡的进行着自己喜爱的科学研究,波澜不惊。

近年来俞博士成果不断,比如其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公布了新成果:利用非整合型附着体载体(episomal vectors)方法获得了人类iPS细胞,在去除掉附着体后,这些iPS细胞就成为了没有外来DNA的iPS细胞,从而解决了可能癌变的问题。另外今年发表在PNAS杂志的文章中,又报道了人类iPS细胞神经分化的差异。

经过多年的研究,俞博士对于iPS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谈到iPS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时候,她认为,在未来几年中,iPS细胞研究将主要聚焦在如何实际利用这些细胞,包括发展不同的方法,将hESC/iPSCs有效的分化成临床需要的细胞类型,用于药物筛选,毒性检测,疾病研究模型等。另外利用hESC/iPSCs进行移植治疗,也比通过其它方法可能来得要容易一些,当然人类iPS细胞来源方面依然存在一些萦绕已久的问题,像是克隆过程中的变异,安全性问题等,但是这些对于人类iPS细胞的应用可能并不是主要的难题。

近期Nature杂志公布了一项由斯坦福大学完成的,绕过iPS,直接将成体细胞重回多能状态,编程为功能细胞的新成果(“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oblasts to functional neurons by defined factors”),这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巨大飞跃”,为研究脑细胞功能紊乱提供了新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培养人体所需的器官和组织将来有可能成为再生医学的研究新热点。

对此,俞博士认为这种直接将一种细胞类型重新编程成另外一种细胞类型的研究成果十分有趣,这也就是说,利用合适的重组基因,就有可能将许多细胞类型直接转变成另外一种。这种方法能具体应用到再生医学中,尤其是如果能利用小分子完全替代重组的基因的话。但是初级体细胞通常增殖潜力受到限制,对于像是药物筛选,毒性检测,和移植治疗(尤其是需要遗传修复的移植治疗)这样需要大量细胞的应用来说,这种方法受限于从活人身上获得重新编程所需的起始原料(体细胞),因此不能满足研究或治疗的需要。而人类ES/iPS细胞则在这方面能提供充足的细胞。

另外俞博士在接受生物通采访的时候也提到了对于近年来iPS技术发展的看法,她认为iPS细胞技术发展迅猛,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能极大增加重组效率的新基因和小分子,短短一年时间内,我们对于重组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

但是她也表示,一些主要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答,比如许多研究报道了iPS克隆和ESCs在表观遗传修饰,或者基因表达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与每个iPS细胞克隆,或ES细胞系的发育潜力之间的关联是什么?目前人类ES/iPS细胞多能性的标准明显还并不健全。

而且获得iPS细胞的不同方法(基因重组,小分子,以及重组培养物)之间也需要建立系统比较,这样才能识别出始终能获得高质量的iPS细胞的方法,重组效率其实也许并没有iPS细胞质量那么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也请俞博士给初次接触iPS技术的新手提了一些建议,她说,iPS技术本身十分简单,对于刚进入这一领域的学生而言,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许比掌握这门技能更为重要。

 

此文乃“200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十大风云人物”评选活动采访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生物通:王蕾)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俞君英|iPS|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