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马继延 巧妙破解“朊病毒”40年谜题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0年03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编者按:300多年前,人类发现羊“瘙痒症”,其后漫长的岁月里,瘙痒病背后的罪魁祸首“阮病毒”一直没有被发现,200年过去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神经学与生物学家Stanley B.P Prusiner经过8年的探索,提出了“阮病毒”,一种非核酸的变构蛋白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的假说,然而,这仅仅是理论的提出,由于缺乏确凿的实验证据, 科学界对这个假说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时间又过去了近30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假说终于得到了证明,马继延教授首次用确凿的证据证实了这一假说。
编者按:300多年前,人类发现羊“瘙痒症”,其后漫长的岁月里,瘙痒病背后的罪魁祸首“阮病毒”一直没有被发现,200年过去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神经学与生物学家Stanley B.P Prusiner经过8年的探索,提出了“阮病毒”,一种非核酸的变构蛋白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的假说,然而,这仅仅是理论的提出,由于缺乏确凿的实验证据, 科学界对这个假说始终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时间又过去了近30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假说得到了证明,马继延教授首次用确凿的证据证实了这一假说。
马继延教授,从事朊蛋白研究十多年,他与众多朊蛋白研究者有着共同的希望,期盼着某一天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用“事实”证明“朊病毒假说”。2010年,他做到了,他在他的实验室里证实了这一假说,首次获得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朊病毒,这篇研究性论文同时也发表在3月最新一期的Science上,同期Science来自Dartmouth医学院的Surachai Supattapone教授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What Makes a Prion Infectious?, DOI: 10.1126/science.1187790)。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早在300年前,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1967年),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当时,这一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以“核酸”为中心的观念),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
直到1982年,美国神经学与生物化学家Stanley B.P Prusiner经过各种实验证实,用灭活核酸的方式无法消除“瘙痒病”的致病性,而用蛋白变性的方式却可以使致病力消失。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朊病毒”假说,他认为,引起羊瘙痒病、牛疯牛病的并不是核酸病毒,而是一种变构的蛋白,这种变构的蛋白可以诱导其他正常朊蛋白相继发生结构变化,变成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的“朊病毒”。
马继延教授解释道,英文中的prion被翻译成中文的朊病毒并不代表这些朊蛋白是一种病毒,仅仅代表这些变构蛋白能像病毒一样具有传染性。
Stanley B.P Prusine因为朊病毒假说的提出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奖,其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尝试用实验证实这一假说。直到2003年,一个实验室将朊蛋白重组后经过诱导转变为淀粉样蛋白聚合体,在朊蛋白高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了“疯牛病”,遗憾的是,还原疾病的潜伏期长,且不能诱发正常小鼠发病。他们的实验离真相还是差一步,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证实阮病毒是由正常朊蛋白变构而来。
另辟蹊径 巧破难题
真相只有一个,近30年来,科学家们争相破解这一难题,却始终没有用对方法。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真相的门外。从事朊蛋白研究多年的马继延教授也在努力,希望能打开这道门。
马继延教授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位于细胞膜上的正常朊蛋白可以被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从膜上切除下来,而致病性朊蛋白却无法被切除,科学家们曾猜测,构象的改变使得朊蛋白与脂膜发生了新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磷脂酶C无法将其从膜上切除,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变构的朊蛋白聚集在一起阻碍酶工作。
马继延教授猜测,也许细胞膜上的脂具有改变朊蛋白的作用,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尝试在体外诱导时加入细胞膜中的脂成分,结果成功地诱导出具有致病性和感染性的阮病毒。
如图:左为传统的诱导方式,右为马继延教授改良版的诱导方式
首次证实“阮病毒”假说 同时首次构建重组朊蛋白动物模型
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当马教授找到恰当的方法时,问题迎刃而解。在动物模型上,将重组的朊蛋白注入小鼠脑内可快速导致小鼠致病,潜伏期短,病症明显。与其他科学家相比,只要将重组蛋白注入正常小鼠体内,即能诱发小鼠脑内更多朊蛋白变构,成为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朊病毒。
这是第一次从实验室证实“朊病毒”假说,首次成功重组朊病毒,也是第一次成功构建重组蛋白动物模型。
应用价值
疯牛病、瘙痒症、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唯一的方式是阻断传播。众所周知,羊瘙痒症可传播给牛,牛传染上后患上疯牛病,一旦为人食用,就有可能导致人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马继延教授告诉记者,成功获得重组朊病毒给检测和预防疯牛病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科学家们可以在实验室将这些重组蛋白与其他试剂或物质作用,筛选出可以与重组蛋白结合的物质,这样就有可能应用于疯牛病、瘙痒症或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检测上。
只要阻断传播链就能有效地防止疯牛病的传播。
如果能找到一些好的试剂可以阻止朊病毒的传染性就更好了,当然,科学家们也正准备往这个方向走。
衍生出新领域
重组朊病毒的建立给蛋白变构致病学说开辟了新的视野。当年受到质疑,违背核酸核心的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正常蛋白通过结构的改变会变成有传染性、致病性的类病毒,它改变了人们对蛋白的传统认识,也许存在其他的蛋白具有类似朊病毒的致病作用,只是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也许这门新学科可以定义为:变构蛋白致病学说。
展望变构蛋白领域
展望未来,马继延教授认为,变构蛋白领域将被继续深挖,不仅对疯牛病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可能惠及其他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从学术上讲,马继延教授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将是他继续研究的重点。
1. 不同脂(细胞膜上脂)可能产生不同的诱导变构作用,产生不同的朊病毒株,就如流感一样,存在不同的毒株。不过,与流感不同的是,朊病毒是基于结构的变化而分类。
2. 筛选可以变构朊蛋白结合的分子或化合物,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
3. 深入探讨朊蛋白变构机制,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朊病毒的传染性。
4. 研究变构蛋白的神经毒性,分析变构蛋白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机制。
(生物通 张欢)
后记:对于我这个门外汉而言,马老师深入浅出的解答让我可以很快地理解他做的研究工作,我也因此省略了很多背景资料的查询工作。与马老师交谈十分愉快,如沐春风,他健谈又风趣,对于一些专业的名词都会给我悉心解释,我想,做他的研究生应该很幸福!
马继延
职务/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