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破获极端生物机制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9年04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报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极端微生物课题组组长马延和教授课题组最近在极端生物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Proteomics上。
生物通综合报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极端微生物课题组组长马延和教授课题组最近在极端生物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Proteomics上。
马延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极端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区系生态与生物多样性、极端微生物生理机制与功能多样性、极端微生物特殊功能与产物的开发和利用。
马教授课题组针对Alkalimonas amylolytica N10菌开展研究,该菌是中科院微生物所马延和研究员课题组筛选自内蒙古盐碱湖中的一株嗜碱菌新种,为革兰氏阴性菌。这一极端微生物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pH8.0-11.0的碱性环境中生存,其最适生长的环境pH约为9.5。
目前对于嗜碱菌的嗜碱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在革兰氏阳性嗜碱菌的某个或某一类蛋白,而未考虑生物体可能是通过一种蛋白协同网络效应的方式来进行的。该研究通过对嗜碱菌N10在不同pH环境中生长时的膜蛋白质组和胞浆蛋白质组对环境的应答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子转运蛋白等在不同碱性的环境中发生了显著的差异变化,这可能与嗜碱菌N10的嗜碱机制相关。该研究成果为从全局角度阐释嗜碱菌的嗜碱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延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技术中心副主任
极端微生物课题组组长
学术兼职
国际嗜盐微生物委员会委员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 AAAS )会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生物加工过程杂志副主编
目前主持工作
国家“ 863 ”项目“极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应用研究”,“海洋极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十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项目“寡糖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极端微生物资源开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基础研究”、欧盟第五框架计划项目“ Mutigenome Access Technology for Industrial Catalyst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