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感染性机理研究

【字体: 时间:2008年06月19日 来源:Angewandte Chemie

编辑推荐:

  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称为朊病毒,朊病毒被认为是引起疯牛病(BSE)的病原。罪魁祸首的阮病毒是错误折叠的蛋白,它能感染健康的蛋白。朊病毒的分子机制至今还没被调查清楚。为什么有些蛋白就有感染性,而其他蛋白没有?

  

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称为朊病毒,朊病毒被认为是引起疯牛病(BSE)的病原。罪魁祸首的阮病毒是错误折叠的蛋白,它能感染健康的蛋白。朊病毒的分子机制至今还没被调查清楚。为什么有些蛋白就有感染性,而其他蛋白没有?

来自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的 Beat Meier和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的Raimon Sabat二人领导的研究小组对朊病毒的结构和正确折叠的阮病毒前体蛋白进行了核磁共振分析。研究小组将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上,文章分析了具有感染性的朊蛋白(就是阮病毒)和不具感染性的朊蛋白结构上的分子差异。


朊病毒的名称来自词组“蛋白质感染性颗粒”(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这些蛋白是用不同的折叠方式而产生的。感染性的朊蛋白具有危险性,因为它能转变生理功能,将非致病的蛋白变为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结构。通常,阮病毒具有¦Â-sheet结构。这些手风琴样的折叠蛋白可轻易的聚集形成丝状样结构(淀粉样纤维状)。


研究人员对形成朊病毒的主导区域的真菌样蛋白HET-s进行了研究。在PH值为7的生理条件下,这些区域形成感染性的纤维丝。在酸性溶液里,PH3的条件下,也形成纤维丝,但却没有感染性。
研究小组使用核磁共振器对这些蛋白进行扫描近,距离观察。通过核磁共振能看到原子核里的核自旋和其外围的化学组分,可获得这些化学组分可获得结构学、动力学和分子学信息。


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PH7和PH3条件下阮病毒的扫描图像有很大的差别。它们都构成坚硬的¦Â-sheet结构,但是在蛋白的上部结构出现了差异。PH7条件下的感染性蛋白除坚硬的¦Â-sheet结构外的区域具有高度弯曲的环型结构。这些结构在PH3条件下的蛋白是不具备的。


研究者的结论是,PH3条件下的非感染性蛋白的纤维结构与生理条件下感染性的蛋白的纤维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


原文标题:Tracking prions

(生物通 张欢)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