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谭文 曾想开一家咖啡店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8年12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谭文,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正奖得主,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年轻专家。她在国际上率先报道CYP2A13基因多态与肺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在同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广大女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贡献力量,鼓励引导更多的女性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正奖每次不超过5名,其中1名为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同时设立提名奖,每次不超过5名。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0岁。
按照《关于开展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评选与推荐工作的通知》规定,候选人由省区市妇联、科协,全国学会和有关高等院校推荐。
谭文,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正奖得主,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年轻专家。她在国际上率先报道CYP2A13基因多态与肺腺癌遗传易感性相关,在同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2004年曾获得第八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1986年,谭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在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化学专业,1991年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激光医学实验室任实习研究员。1997年,她进入林东昕教授领导的病因及癌变研究室工作。该研究室主要从事癌变分子机理的研究。从进入这个研究室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她由一名普通的实习研究员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青年专家,事业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林东昕教授领导的实验室,谭文研究成果卓著,她不但参加了多个北京市科研课题的研究,而且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已经通过结题验收的科研项目有8项。目前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5项。这些项目中不但有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而且有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谭文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的“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她作为第二完成人申请的《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已经通过卫生部科技成果鉴定。在该成果的鉴定意见上,专家组这样评价:“这些科学发现对食管癌和肺癌等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的认识,对预防、筛查,乃至早诊和预后等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从原创性、系统性和结果的重要性来看,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许多发现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建议申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除了上面谈到的成果,谭文以她的论文先后获得了2001年北京市抗癌协会优秀论文奖,第四届“复旦大学谈家桢基金生命科学九源奖学金”二等奖。她十多年来坚持在科研工作岗位第一线,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较高的科学道德,是一位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
事业的成功,归功于老师的领路
提到自己的科学研究,谭文说,这不能不提到他们的实验室和该实验室的几位老专家。谭文所在的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科学院院士陆士新教授和工程院院士程书钧教授,以及研究室主任林东昕教授。林教授是国内肿瘤病因及癌变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先后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肿瘤研究所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从事肿瘤相关研究。1997年,林教授刚从美国回来不久,正在筹备建立实验室。也就是在这时,谭文被调到了林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刚开始组建实验室时,条件比较艰苦,也就一间实验室,三个工作人员。
谭文说,当时没有想到进入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一呆就是八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八年抗战”。当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做出什么成绩来。在这期间,她拿到硕士学位,2003年正式聘为副研究员。去年,顺利地招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
谭文还拿出他们实验室全体人员的合影,告诉记者,她来这个实验室时,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食管癌病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她和林老师积累了一个很大的标本库。刚开始这个标本库也就一二百例,现在已经几千例。这个标本库的建立,对他们以后的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实验室刚开始也只是每年招一名学生,慢慢的两个,三个。现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有十几个之多。谭文说,今年正好有两名博士生毕业,他们中的一名准备去美国做博士后,另一名已经到香港大学的一家实验室工作,年薪就可以拿到40万港币,这样的待遇在国内做科研工作是根本达不到的。目前科研待遇低是国内留不住青年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一度曾想放弃,自认是一个很较真的人
谭文告诉记者,其实她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来林老师这个实验室之前,一度想放弃研究工作。谭文说,当时自己的年龄二十八九岁,如果改做其他行业也还有机会。当时的谭文犹豫不定了好长时间。各种想法在她的脑子里盘旋,一直挥之不去。她大学虽然学的是药物化学专业,但她的同学搞科研的其实很少,一个专业有30多个人,后来在国内搞科研的也就一两个。大部分人都进了外企的一些医药公司。看着大家一个个都风风光光,她也在心底里打起了各种算盘。她曾一度想开一家咖啡店。
谭文说,最终促使她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到林教授实验室以后,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了大量有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当第一篇谭文署名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专业杂志上时,她从中体会到科研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谭文告诉记者,由于科研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她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好几次耽误接放学的儿子。在儿子上二年级时,每周二下午不上课,需要家长中午接孩子回家。她多次中午因为做实验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当她赶到学校看到儿子一个人孤单单等在学校门口时,心里非常愧疚。
记者问谭文,现在还有没有放弃的想法?她说:“现在当然不会有这种想法。事业能走到现在这一步很不容易,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一旦放弃,十多年的积累将会变得毫无价值。”
谭文说,自己在科研上能做出一点成绩,这和自己的性格可能有很大的关系。“我是一个很倔、有时候比较认死理的人。”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较真,谭文在研究上能不断取得成绩。谭文说,现在,大学同学知道了她的研究成果后都非常羡慕和高兴。一个刚从美国回来准备在国内办公司的同学,曾惊奇地对她说:“你在国内做得这么好,自己都带学生了,真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