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一博士生质疑出身成论文接受标准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7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年科技论文的发表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期刊编辑部论文接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实际操作方式。
生物通综合:近年科技论文的发表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期刊编辑部论文接受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实际操作方式。
日前科学时报文章揭露了一名博士网友的遭遇。一位网友(在读博士)在网上写道:前不久他投了一篇论文给《沈阳建筑大学学报》,对方很快回复:我们这里只发作者为核心重点大学的稿,其他的一概不收。而杂志定义的核心重点大学就是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
科技期刊不以内容判定稿件质量,而是抬出作者的“出身”,这对论文真实水平的判断意味着什么?
在记者采访《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时,负责接收稿件的徐老师说:“现在来稿太多了,实在登不过来,我们就逐渐形成了这么一条根据大学和专业挑选的规则。我们现在只接受清华、同济、哈工大这几所重点大学的来稿,其他重点大学的稿件都不大接受了。”
《科技导报》副社长、副主编苏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1985年研究生毕业时,分配到一家刚创刊的学术期刊工作。那时我们收稿不多,有时间和精力给每篇不录用的论文写退稿信,但那也是程序式的,只是在各种常见退稿理由中标出这篇稿子属于哪一种。现在,我们的刊物来稿太多,已不能给不录用稿件一一退稿。但那些明确提出不录用就退稿或全部手写的论文,我们通常还是会退稿的。此外,对于多数论文稿件,我们告知作者是否录用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对所有电子邮件来稿予以自动回复:如您在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录用通知,尊稿可自行处理;二是在每期《科技导报》上公布稿件录用查询电话,提供论文处理进程查询服务。我们还打算尽快引入稿件自动处理软件并嵌入杂志社的主页,这样作者就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稿件的处理进程了。”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对学术期刊只接受几所重点大学的论文表示反感:“这种做法只看重这些大学的名声和分量,实质上反映了当下学术界‘学术行政化’的趋向,极大地伤害了学术本身,学术研究应‘唯真理’,而不是以行政身份和行政级别来决定学术价值和学术分量。这大概也是现在很难出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原因,特别是在社科领域。”
北京吉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蒋国华明确阐述了他的3点看法,第一,办刊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水平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刊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愈高,学术期刊也愈有水平和质量,也就愈有学术品牌与知名度。由此推论,只要同行评议认为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足够高,一般来说就可能被期刊录用,而无需附加与作者本人有关的别的条件。
第三,任何期刊都不可能把所有来稿统统拿去作同行评议,为提高刊物质量、改善编辑工作效率,期刊编辑部都在各自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稿件筛选经验。稿源比较丰富的期刊初选的工作量更大,必定在第一关就要刷掉很大一部分稿件。
近年《自然》杂志也曾就论文如何问鼎《自然》杂志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杂志的总编辑菲利浦·坎贝尔(PhilCampbell)介绍了《自然》大致的评选机制:编辑首先决定这篇论文到底有多少分量,这个决定要在几天内就完成,如果分量不够,就直接拒绝,每年全球大约有1万篇论文提交,我们当即否决掉60%—70%;此后我们请雇用来的专业评审团进行评估,大约3个左右,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评审通过率大约是20%;在听取评审团意见后我们再否决大约2000—3000篇,最后只剩下1000篇发表,最后的总发表率是10%。“决定论文能否被接受,关键在于其科学价值。”
由此可见,《自然》等国际知名杂志之所以有今天的声誉就是坚持了以文章科学价值为最高标准的做法。其成功的秘诀很值得国内学术期刊杂志借鉴。(生物通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