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陈竺:“NBIC”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6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陈竺:“NBIC”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陈竺:“NBIC”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来源:农博网
2007年6月16日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隆重召开。在大会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作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新契机》的主题报告。陈院长就NBIC的含义、发展空间等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陈竺副院长在报告中以大量的图片、数据向参会代表生动地介绍了“NBIC”含义及其发展意义。“NBIC”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一门科学,其中“N”代表纳米科学,“B”代表生物科学,“I”代表信息科学,“C”代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就是这四门科学汇聚在一起的交集,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除此之外,他还提出科技界的人士应该不以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体系,而是要看科研成果是否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界要提高对科技界的敏感度。科技界也要增强主动性,要积极去寻找产业界谋求发展。同时,陈院长还向科技界呼吁,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吃苦奉献的精神,不应过于浮躁,而要踏实做学问。
陈竺副院长当天早晨5点多才从美国飞回北京,之后又赶往石家庄人民会堂参加高层论坛,虽然旅途劳顿,但是陈院长的演讲却非常精彩,得到参会代表一次次的热烈鼓掌。
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石家庄召开
科学时报
本报石家庄6月17日讯(记者王卉 李晨 实习生王璐)以“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6月16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开幕式。探讨生物产业各环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5个分论坛——生物医药产业论坛、生物农业产业论坛、生物能源和生物制造论坛、生物产业政策和产业基地论坛、生物产业投融资和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同时拉开序幕。大会期间,院士专家咨询活动和成果发布、投融资洽谈活动如期举行。大会还重点选择了生物产业相关领域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生物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此外,大会还评选出我国生物产业成就大奖。
此次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3家国家一级学会和行业协会,及科学时报社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担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河北省省长郭庚茂等应邀担任大会主席。大会由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具体承办。
陈竺在开幕式上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医疗保健等生物产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特别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广义的生物产业产值已近5000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部分生物科研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张晓强在高层论坛上强调,加速生物产业发展,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刘燕华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当前,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呈现出几大态势:生物技术创新引领现代生物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革命,改变人类生活;生物科技创新由科学家竞争演变为政府竞争,关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据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介绍,为解决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瓶颈,开行与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有关部门一起,正积极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据姚中民透露,就在本次大会上,开行将与有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协议,为基地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会上,张晓强还宣布了国家发改委新认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名单。至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经有石家庄、长春、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趋势已经呈现。
据悉,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今后将轮流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所在城市或生物产业聚集区城市举办,每年举办一届,将办成一年一度的巡回生物产业大会。
群英会--参加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院士与专家
石家庄日报 杨胜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技术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最早开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科学家之一。所主持的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研究构建了高稳定性、高表达的基因工程菌,发展了基因工程菌膜反应器,已于1990年用于工业生产。2002年任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后,从事肝癌系统生物学研究,开展了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从事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持参加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300余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已全部申请国家专利。
陈 竺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院协作组织主席,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94年以来,陈竺教授参与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运筹、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领导展开了人类基因组DNA和cDNA的大规模测序,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达50年,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及痘苗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桑国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理学专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长效甾体避孕药的药代动力学、种族差异及临床药理学作了系统研究。研制成功的复方庚炔酮避孕针于1993年被选为我国基本药物,1994年被WHO推荐为两种最佳注射避孕药之一。为我国GCP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全国计划生育科技功臣。
陈章良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青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国际上,他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生物技术项目主席,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植物分子病理学及生物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
王志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创造性地将统计力学应用于酶学研究,对所有非解-聚合的别构酶模型给出了统一的理论框架;系统地研究了酶的抑制、激活作用机制及动力学;提出了一个确定蛋白质与配体结合常数的新方法;解决了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给出了蛋白质折叠类型总数仅为650种左右的估计。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2003年SARS暴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找到实验室水平的抗药。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王大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及其分子改造研究,在蛋白激素、多肽生物毒素、动植物防御相关蛋白等领域取得突出的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80年代率先开展蛋白质工程研究,对推动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系统研究蝎钠离子通道神经毒素,对解惑该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研究天然抗微生物、抗肿瘤、抗病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取得具有高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结构功能分析、表达和遗传调控机制、抗生素代谢工程与药物创新、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组合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进展,提出了多个国际认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遗传操作高产了重要抗生素,并产生了系列药物衍生物,是我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代动力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研究中心和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任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作为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75年率先将该学科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同时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3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近百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成果奖29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负责本院新药研究获15个新药证书,参与17个新药证书项目的研究。
刘新垣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曾在河北医学院任教数年、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他曾先后研究过RNA结构功能,酵母丙氨酸tRNA的人工全合成,基因工程、细胞因子及其胞内信号转导等研究。Parkinson's病的基因治疗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白细胞介素-2的镇痛作用,并证实它能与鸦片受体结合,这为免疫因子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第一次提供了确切的新证据,肿瘤的基因病毒治疗是他们自己创建的一个肿瘤治疗新策略,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吴祖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其出版的《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血细胞生成动力学与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专著,成为国内许多年轻的实验血液学专家成长与成才道路上的一本启蒙性著作。在动物和人胎肝细胞性能与移植的实验研究中,比较完整地提出胚胎发育中肝脏造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1988年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进行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活性的有机小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提出了计算机药物和受体疏水作用力场三维分布的数学模型和药物构象研究的方法,发展了药效基团的搜寻方法,建立了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并应用于多种抗肿瘤药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开发了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
施蕴渝
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取得了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赵 铠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病毒疫苗研究开发工作。主持细胞培养痘苗(天花疫苗)的研制,建立的生产技术在全国各生物制品所推广应用。主持风疹活疫苗的研究,选育出BRD-2株减毒病毒,开发了减毒活疫苗。上世纪80年代初主持乙肝疫苗的研究与中间试验,开发了血源乙肝疫苗;80年代后期与中科院生化所合作开发了重组痘苗病毒乙肝疫苗;90年代初又主持从美国引进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疫苗质量、产量不断提高,满足了乙肝免疫接种需要。
侯惠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制剂专家。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现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并任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研究控缓释制剂研究的学者之一。
徐 洵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海洋环境生物工程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率先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斑病病毒基因组密码,为病毒防治奠定基础。近年又在国际首次报道发现了对虾抗病毒因子。
甄永苏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与肿瘤药理学专家。从事微生物来源的药物研究,主持研制平阳霉素、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博安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被选入国家基本药物。创建“精原细胞法”并应用于药物筛选,发现新型抗癌抗生素C1027(力达霉素)。研制抗肿瘤抗体靶向药物并开展分子小型化研究。以“核苷转运”作为靶点研制新型生化调节剂。
管华诗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及海洋药物的教学科研工作。参加完成了“海带提碘新工艺规模生产”工程,还研制成功“农业乳化剂”等4个新产品,为我国制碘工业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首创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西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与发展。90年代又发明研制了甘糖酯、海力特和降糖宁散等3个海洋新药和藻维胶囊等5个系列的功能食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化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我国海洋药物领域唯一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戴景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应用面积达1.6亿亩以上,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累计推广一亿亩。提出创造杂种优势群的新观点。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使不育化杂交种大面积推广,开创了我国玉米细胞工程育种成功的先例。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率先在国内用分子技术研究玉米杂种优势,发现了新的杂种优势群,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克隆了相关cDNA片段。构建了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主持创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秦伯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我国研制成功并获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进行了华南马尾杉活性单体新药福定碱的药理研究,发现其选择性真性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研制成防复吸药国产纳曲酮。
范云六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农业生物工程专家。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80年初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我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采取多基因的复合杀虫路线获得成功,为作物持久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解决了乳糖酶产量低、胞内酶提取困难等问题,开辟了一种高效和安全生产乳糖酶的新途径。
欧阳平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作为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在南京工业大学创建制药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创建生物化工、发酵工程等硕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计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培养博士、硕士70余名。
曹湘洪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是燕山石化年产45万吨乙烯改造工程的主要决策者和实施者之一;提出并组织了年产14万吨低压聚乙烯工程设计与主要设备国产化,组织开发间苯二甲酸的生产。199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王 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育苗与造林工程专家。我国林木种子园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植物生根机理,不定根的诱导物质及工厂化、立体化育苗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了我国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面积应用的新局面。主持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建立起良性循环运转机制,完成了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成果转化系统工程。
其他与会专家简介
林 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马大龙 现任北京大学免疫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王薇青(女)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微生物学专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咨询专家组成员。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
卢圣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刘 谦 中国医学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孙 颖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生物化工专家,国际食品工业联合会副主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汤懋竑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研究员、生物基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
吴 飚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洛阳华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校堃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 “863”计划专家。
陈代杰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与微生物新药筛选的研发工作。
陈受宜(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周永春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罗家立 生物化学博士、浙江海正集团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客座教授。
莽克强 广东东莞农垦生物工程公司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贾士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作物遗传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作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陈永福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院长、教授、生物技术专家。
彭朝辉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教授,深圳赛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程 京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生物芯片技术》。
蒋建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特聘教授。
雷 霆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冯 雁 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分会理事。
徐 岩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黄日波 广西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工程领域中酶工程方向的研究。 (排名不分先后)
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取得丰硕成果
《长城在线》
[长城在线6月18日消息](赵永刚)今天,记者从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通过举办卓有成效的项目洽谈会、务实高效的院士专家咨询恳谈会、形式新颖的展览等活动,大会取得了预期效果,获得了圆满成功。
大会期间,举办了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和5个生物产业发展主题论坛,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共作了93个报告,参会人员达4000余人次。
据大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介绍,会上签订银企、院企合作协议和贷款合同6项。其中,我省签订的合作协议和贷款合同占3项,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与石家庄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石家庄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华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免疫抑制剂药物产业化项目贷款合同》;华药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马延和介绍,会上共发布生物产业经济合作项目80项,总投资156亿元,技术需求项目28项。共签订生物产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项,其中,石家庄市签约19项,总投资15.5亿元。石家庄市政府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石药集团国有股权转让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大会还成功举办了院士专家咨询恳谈会和生物产业成果展。
韩启德邓楠发来贺信 祝贺生物产业大会召开
稿件来源: 石家庄日报
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已在我市隆重召开。会前,大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邓楠分别给大会发来了贺信,祝贺生物产业大会的召开。
韩启德在贺信中说,当前,我国生物产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生物医药新产品大量涌现,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高新产业群体正在逐步形成。首届生物产业大会是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13家国家级学会、协会联合地方政府共同主办,这是社会力量大联合、各学科交叉结合推动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将为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希望广大生物产业工作者能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真抓实干,把我国生产科技与产业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
邓楠在贺信中说,这次大会由13家全国学会、协会联合地方政府共同主办,是社会力量大联合的有益尝试。当前,我国生物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领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示要重点发展好生物产业。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召开,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激发生物产业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和雄心壮志,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生物产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为实现我国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