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者顶级文章回顾

【字体: 时间:2007年03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综合:对于经常浏览《Science》的人来说,也许看到中国式名字并不会感到多么奇怪,但《Scinence》杂志上主帅作者是中国大陆甚至华人的文章却不多。相比而言,除了《Nature》子刊外,《Nature》、《Cell》上更难觅华人学者身影。以下是最近三篇由华人学者领导完成的《Science》文章,生物通工作人员希望今年能够为广大国内读者报道更多关于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顶级杂志文章的喜讯。

  

生物通综合:对于经常浏览《Science》的人来说,也许看到中国式名字并不会感到多么奇怪,但《Scinence》杂志上主帅作者是中国大陆甚至华人的文章却不多。相比而言,除了《Nature》子刊外,《Nature》、《Cell》上更难觅华人学者身影。以下是最近四篇由华人学者领导完成的《Science》文章,生物通工作人员希望今年能够为广大国内读者报道更多关于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顶级杂志文章的喜讯。

注:昨日《Science》在线版又有3篇中国大陆实验室参与的文章上榜,我们会抓紧为大家报道。

1 马力耕博士实验室《Science》文章阐释G蛋白偶联受体新发现

2007年3月8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马力耕博士实验室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online)发表题为“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is a plasma membrane receptor for plant hormone abscisic acid”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是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受体,该受体通过与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直接相互作用传递脱落酸信号并调控脱落酸众多反应。

详细内容见:北京生科所马力耕实验室最新《Scinece》文章

2 邵峰实验室2月16日《Science》文章:OspF新发现

2月16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 “The Phosphothreonine Lyase Activity of a Bacterial Type III Effector Family” 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来源于多种三型分泌系统致病病原菌的一个效应分子家族,这类效应分子通过一种新的磷酸化苏氨酸裂解酶(Phosphothreonine Lyase)的活性,能够特异性地、不可逆地去磷酸化宿主MAPK激酶并使其失活。

通过所谓的三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分子进入真核宿主体内,进而阻断或调节宿主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是许多革蓝氏阴性病原菌普遍采用的致病机制。寻找这些效应分子在宿主细胞中的靶蛋白并阐明其作用于靶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化学机理对于我们认识病原菌致病机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可能促进我们对真核细胞本身的信号转导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首先发现了一类高度保守的,既存在于动物病原菌[包括导致痢疾的志贺氏痢疾杆菌(shigella)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同时也存在于能够感染植物的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中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通过对其中志贺氏痢疾杆菌来源的OspF效应分子的深入研究,作者发现OspF效应分子直接作用于真核宿主体内的,并且能够抑制MAPK激酶通路的激活。进一步的生化研究发现OspF具有全新的磷酸化苏氨酸裂解酶的活性,这种酶活能够使OspF不可逆地“去磷酸化”MAPK激酶并使之失活。作者在文章中又证明了OspF效应分子家族都普遍具有这种MAPK激酶特异性的磷酸化苏氨酸裂解酶活性并探讨了可能的催化位点。

3 海外华人张治国《Science》文章:发现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细胞分裂S期,组蛋白H3上第56位赖氨酸(H3-K56)发生乙酰化。H3-K56乙酰化作用重大,失败会导致细胞对引发DNA损伤的条件非常敏感。尽管如此,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催化球形H3-K56乙酰化的科学证据。

Mayo临床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部的张治国(Zhiguo Zhang,音译)、韩钧红(Junhong Han,音译)等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以及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发现Ty1转座基因(transposition gene)的蛋白产物109(Rtt109)是种特殊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文章刊登于2月2日《Science》。

缺乏Rtt109或者rtt109上保守的天门冬氨酸残基发生突变,细胞的H3-K56乙酰化能力丧失,并且对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s)的敏感性增强,自发的染色体断裂几率上升。因此研究人员认为,Rtt109虽然与其它任何已知的乙酰转移酶没有同源序列,但是一种乙酰化H3-K56的特异乙酰转移酶。

4 华人学者孙辉《Science》文章,找到维生素A入胞受体

生物通报道:Vitamin A(维他命A)绝不是普通的营养元素,Vitamin A缺乏,肌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胎儿缺乏会造成出生缺陷,成年人缺乏有可能导致失明。最近,研究人员找到了协助Vitamin A进入细胞的“分子锁”(molecular lock,生物通编者译),回答了关于Vitamin A新陈代谢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研究人员寻找解决发展中国家Vitamin A缺乏的新途径。

Vitamin A,又称视黄醇(retinol),贮存于肝脏中,然后与一种名为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的小分子结合,通过血流到达到组织。Vitamin A进入细胞的具体过程仍然是道未解之谜。过去三十年中,许多生化研究小组尝试分离出RBP受体——一种与RBP钥匙相应的锁,但都无功而返,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种受体是否真的存在,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加州大学生化学家孙辉(Hui Sun)的信心。

许多“分子钥匙”与它们的“分子锁”结合紧密,因此生化专家经常用“钥匙”“钓”溶液中的“受体锁”。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孙推测RBP与其受体的结合不是很紧密。为了改善它们之间的结合度,孙与其同事向400粒母牛眼球(蕴含丰富的Vitamin A,理论上来说RBP受体也很丰富)中添加了一种名为“crosslinker”的化学物质,Crosslinker可以辅助蛋白结合。

这种策略效果不错。RBP被从混合物 中取出时,上面附着一种似乎是受体的蛋白。为了确定其中含有真正的受体STRA6,研究人员向培养细胞中注射ATRA6基因。被注射细胞的Vitamin A表达量是没有注射细胞表达的15倍。研究结果刊登于1月25日《Science》。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手段降低RBP受体表达量或者使其发生突变,结果Vitamin A表达量也下降;测量全身的受体表达水平发现,受体更加集中于视网膜、大脑、脾等Vitamin A含量丰富的器官中。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营养生化学家Sherry Tanumihardjo说,应该不会有与现有大多数受体的特征相背离的受体存在。这项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探索此受体的工作机制,研发向组织递送Vitamin A的新途径,解决Vitamin A缺乏问题。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Science|华人学者|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