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生物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2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一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动态追踪。
生物通综合:一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动态追踪。
联合利华投资1亿美元建中国总部
2月2日,联合利华投资1亿美元建造的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中国区总部一期办公楼正式开幕。据其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介绍,等中国区总部(包括二期全球研发中心在内)全部投入使用的时候,中国区总部就不仅是其全球规模排前三位的办公机构,而且还将成为仅次于其英国总部的第二大全球研发中心。
据其透露,位于中国区总部的新研发中心今后将会大量聘请本地的科研人员,研发重心包括两部分———具有中草药功能的植物题、生物等天然产品以及高分子、纳米技术产品,“联合利华在研发方面有一个政策,一年销售额的2%-2.5%用于研发,全球一年的研发经费约为10亿美元”。(日经济新闻)
英国BP将启动5亿美元研究项目
据《俄罗斯油气新闻》报道,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2月2日宣布了一个投资5亿美元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究如何能够利用生物科学来增加能源产量。 BP说,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大学将领导这个研究项目,参加这个研究项目的单位还有伊利诺斯州大学以及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国石化新闻网)
跨国制药企业合并重组的趋势将在2007年延续
合并重组是2006年跨国制药企业不变的主题,为了保证利润、降低成本、丰富产品系列,这一趋势将在2007年继续延续。而大型制药企业通过并购生物技术公司来丰富产品系列的行为将尤为引人注目。
2006年以Merck为首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开展对生物技术公司的并购。如Merck在去年5月花费5亿美元收购了两家研究型的生物技术企业,GlycoFi Inc.和Abmaxis Inc.,在10月又以1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Sirna Therapeutics Inc.。
礼来公司也抛出以23亿美元收购Icos Corp.的大手笔,目前该计划正在等待两家公司董事会的批准。合并后,礼来和Icos将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共同进行产品销售。
欧洲方面,瑞士制药企业诺华公司继以54亿美元收购Chiron Corp.部分股份后,2007年将继续收购该公司剩余股份,以达到对该公司的绝对控股。
鉴于生物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特点,其他许多著名的制药公司,如惠氏、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等在近期的计划中也推出了扩大生物技术产品系列的决定。可以预见,生物技术将成为这些大型制药公司未来争夺的热点。(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广州正在跨国药企的中国版图中被边缘化
最初外资药企进驻广州,看重的是这里优越的经济“软”环境。后来,在与其他城市的对比中,这种优势渐渐弱化,他们也就失去了继续驻守的理由。
这个外企投资集中的省份,跨国药企却并不看好,投资项目寥寥;作为华南重镇,广州在近年来跨国药企步伐加快的中国投资潮中受到了冷落。
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将中国区总部设在广州的跨国药企由于并购的原因正在计划搬离。2007年初,德国先灵在华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先灵(广州)药业有限公司正在准备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整合事宜。整合后的新公司总部将设在拜耳医药保健的总部所在地北京。拜耳和先灵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先灵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厂还会作为其重要生产基地继续运作。
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广州正在跨国药企的中国版图中逐渐被边缘化?广州在跨国药企眼中与北京、上海相比到底差距在哪儿?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家十几年前将中国总部选址广州的跨国药企的重心北移看出一点原由来。
业内人士分析:跨国药企之所以最开始进驻时选择广州,是因为当地政府的支持、硬件条件支撑、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等。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本地政府的支持可以减少因当时并不明朗的外商投资政策带来的顾虑;作为最开始建设生产基地的考虑,从硬件环境、人力、土地成本的角度考量,广州都有相对的吸引力。
但以生产制造业见长的广州,在以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特征的医药行业逐渐被边缘化似乎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京、沪的理由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在我国,医药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将总部设在卫生部、SFDA以及制订药价政策的国家发改委所在地的北京,政治中心的优势将有利于其中国区总体战略的制订,同时非常有利于对政府的联络和公关。
其二,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自身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医药消费市场,是跨国药企最前沿也是最重视的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已得到承认,张力巨大,一旦跨国公司能在上海站住脚,它所辐射的将是全国。此外,再加上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都使得外资对于上海的认同度很高。 (医药经济报)
中国中草药市场商机大
目前全球中草药市场销售价值大约600亿美元(918亿新元),当中植物药占85%,而植物药90%的原料来自中国。不过,日本、韩国以输入中国的中药原材料经加工制炼后出口,垄断了90%的国际市场。
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至2006年,浙江省中药出口值从694万美元增长至2678万美元,6年间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31%。然而,在看似“繁荣”的该省中药出口背后,却暗含着隐忧。
中药走向国际必须现代化
银杏叶、甘草、黄芪等中药材精加工后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不多久,后者竟然生产出了“洋中药”,不仅占领了大部分国际市场,还返销到国内,当然,价格是翻了好几倍。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虽然近十年以来中国中药产品出口量在上升,但是出口产品的结构仍然是以中药材和中药提取物等低端产品扮演着主要角色,中成药的出口增长缓慢,出口产品的结构依然比较落后,未得到根本改观。
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国所占比例不到5%,在国际中草药出口市场占有率不足10%。受到药材质量标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影响,中药出口受到严格的限制。中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现代化是必经之路。(联合早报)
体外诊断产业投身全球化竞争 呼吁政府支持
在不久前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学检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迈瑞、中生北控、上海科华、桂林优利特、北京松上等国内生产体外诊断设备的企业负责人就当前中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走势进行了专题讨论。老总们认为,未来3~5年,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农村、社区卫生装备将大大加强。而今后的政府采购,会优先采购国内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的产品,国内体外诊断产业将因此迎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和力度也在加大,民族企业不能国际化就将被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航说,2006年《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计划》正式实施,中央和中西部地区规划投资216.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为67.71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估算,乡镇卫生院所需基本医疗装备总数在120亿元左右,县级医院所需总数为340亿元左右。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徐航建议国内企业应适应基层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提供具备小型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常规医疗设备。此外,要建立遍及全国的服务网络,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这也是企业应该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