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专访:六位博导谈学位与论文挂钩问题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9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该不该将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直接挂钩?如何把关研究生培养治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处于研究生培养“一线”的导师们。为此,生物通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特地对六所著名学府的博士生导师进行了采访
生物通报道:该不该将研究生毕业与论文发表直接挂钩?如何把关研究生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处于研究生培养“一线”的导师们。为此,生物通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特地对六所著名学府的博士生导师进行了采访。
接受采访的这六位博导中大部分对硕士都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大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博士生是一定要要求发表文章的,硕士生则不一定要求。而且,研究生的素质、能不能毕业应该由导师说了算。导师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判定研究生是否合格,学生论文答辩委员不应该请“好朋友”充当,从而使论文答辩这一关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何大澄教授在1988年5月至2000年10月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aylor 医学院和德州大学医学院任访问学者、Instructor和Assistant Professor 从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97年受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作为首倡人在教育部领导下组建了我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常务副院长。兼任职务有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化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组学分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委员;《Cell Research》、《Genomics,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解剖学报》等杂志编委。研究成果曾获部以上科技进步奖等3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包括973、863和财政部专项拨款等7项。所发表论文SCI检索被他人引用838次(生物通记者宗敏)。
厦门大学的袁立教授在百忙中也热情接受了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位“海归”对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关心和热忱。袁教授认为硕士生发表论文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学术水平。而且,中国现阶段的科研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硕士研究生发表一篇核心期刊文章通常也不是很困难、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袁教授强调说,各个学校、学科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有必要对硕士发表文章做硬性的规定。例如,一个学生做了三年实验,尽管思路正确、方法科学但最终却没有得到结果,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虽然这些没有结果的实验不能发表论文,但我们不应该就此否定了这个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判定他不具备毕业的资格。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应该相信导师能够公正、合理地培养好学生。袁教授1997年至2005年先后在法兰西学院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细胞与分子胚胎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分子遗传与发育学实验室、法兰西学院试验医学与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血管病理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2002年获法国居里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应聘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通记者宗敏)。
清华大学接受生物通记者采访的一位****表示,各个高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像清华大学这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基础的大学也许就已经可以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了,而对那些科研综合实力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一些大学来说,发表论文的这种硬性规定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这不由让人想起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普遍觉悟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在中国人口太多的背景下,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虽不够“人性化”,但不失为解决人口、粮食等资源危机还是一个良策(生物通记者张迪)。
中国农业大学接受采访的教授则对我们的博士生寄寓厚望,他认为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博士生必须应该有相应的SCI论文发表——这是对一个博士生的最基本的要求。不是每个博士生都能拿到博士学位的,根据他们的能力、表现,一些能正常获得学位而一些则不能这种情况应该一种正常的、可接受的情况。但是,目前国内的情况是基本上每个博士生最终都拿到了博士学位。这对以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生教育来说,目前博士生教育有把关不严的嫌疑,要想提升中国的科研能力,对博士生不能“心慈手软”。该教授认为对硕士生则应尽量不要求有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生物通记者杨遥)。
接受本次采访的还有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一位****和中科院动物所的一名研究员。该****认为学位与论文如果不挂钩则会导致不良后果,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是一项很有力量的保障措施(记者张迪)。中科院动物所的这位研究员则认为为培养人才在方式上应不拘一格,但也无奈认为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也有它的道理(记者宗敏)。(生物通记者杨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