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7月11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到2005年2月底,我国科技期刊有4758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科技期刊第二大国;其中期刊语种为汉语的有4548份,占95.6%,英语期刊为173份,占3.6%;
我国学术期刊的平均出版周期为14.1个月,国际上学术期刊的平均出版周期平均为7个月;
我国出版单位平均每家出版1.6种期刊,美国有500多家集团出版3种以上期刊;英国Blackwell出版公司出版600多种期刊,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出版科技期刊30多种。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列举的一组事实。杨文志出席了6月8日至9日在上海召开的“科研与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并作题为《科技期刊发展态势及精品战略》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科技期刊目前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条块分割,资源垂直配置;结构不合理,反应迟缓;单位化、人格化、市场破碎、稿源外流;共同体化和国际化程度低;偏离为读者服务的模式;靠版面费支撑的营利模式脆弱等。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家竞争力。
期刊大国问题多
杨文志介绍,科技期刊源于英国皇家学会,有300多年的历史。17世纪初,英国皇家学会等为鼓励科学家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创立了一种激励机制,即要求科学家将自己的成果以书面通报形式寄到学会,学会记录收稿的日期,以确定其优先发现权。曾任英国《发现》、《英国化学工程》和《化学》编辑的威廉·E·迪克斯说:“从17世纪开始,定期期刊是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重要工具。我甚至说,假期没有定期期刊,现代科学将会以另一种途径和缓慢的速度向前发展。”
据统计,世界上公开发行的期刊有30多万种,期刊信息约占文献信息的75%,到2005年2月底,我国有科技期刊4758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科技期刊大国。
虽然是期刊大国,但我国科技期刊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汉语语境办刊限制了稿件来源和期刊国际化进程,目前科技期刊中汉语刊有4548份,占95.6%,英语期刊为173份,占3.6%;出版机构单位化,研究院所办的期刊有1370份,占28.8%,高等学校办刊1216份,占25.6%,各类学会办刊17.8%;出版市场破碎,我国出版单位平均每家出版1.6种期刊,美国出版3种以上期刊的集团有500多家,最多的出版集团拥有60~80种刊物,约20家传媒集团控制80%以上的期刊市场;出版周期长,近两年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20名的期刊中,周刊、半月刊占70%,我国科技期刊中只有0.3%的周刊(18份),月刊占27.2%(1295份),双月刊占39.3%(1868),季刊占27.8%(1321份),这种迟钝的反应机制贻误了我国许多科技成果的发布时间,比如在2003年我国SARS应急学术研究发布方面,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普遍比国外迟1个多月。
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共识
科技期刊是科学交流的重要载体、科学共同体的大门、学术评价的工具,也是科学文化的见证。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在其所著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一书中指出:“科学家们总是在不断追求信用或信贷能力,他们所获得的评价、奖励、荣誉、声望和已占有的科学资源都被看作是某种信用或信贷能力,以此可求得更大的信用。”而科技期刊就是科学共同体的信贷资本。
但杨文志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受到当今学术生态中官本位现象、学术浮躁现象和学术权力寻租现象等的影响,出现了种种异化,比如发表论文成为获取学位、申请经费和奖励等的指标要求,期刊成为权力扩张的工具、人事处理的工具和追逐利润的工具,将为读者服务的目的变成为作者发稿服务,甚至出现花钱发稿现象,人们读论文有时只看期刊名称和落款而不看正文,学术期刊没人看等。
中国科协目前正在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目的是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国家竞争力。杨文志说精品工程的着力点在于解决办刊模式,完善办刊要素、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办刊机制,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篇幅最少的一期有226页,最多的一期有620页,美国《无机化学》每年刊发的期数在24~26之间,《科学》杂志专刊的页幅可能相当于平时的4倍,英国《自然》周刊论文的平均发表时间为12周,而重大发现的论文可能会在3天时间内发表;推进科技期刊的职业化,因为优秀的期刊来自职业化的优秀编辑和期刊经纪人;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改变汉语语境的办刊模式,实现开放办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解决科技期刊低水平重复、学科层次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