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知识产权之争的教训

【字体: 时间:2006年07月10日 来源:光明观察

编辑推荐:

  

  

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黄红云,在世界上最早开展了嗅鞘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研究工作。美国医生Guest和Qian向黄红云要求合作写论文。今年3月,论文发表在学术杂志《脊髓》上时,没有黄红云的名字,只在论文最后对他感谢了一下。(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



在嗅鞘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研究方面,个别美国科学家的沽名钓誉,黄红云揭露Guest的不良学术行径,无论从知识产权的维权上,还是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上,都是必要的,应给予支持。



真理不辨不明。这场跨国知识产权之争,只要中国医学界和媒体坚持抗争,把真相告诉世界,美国医生Guest等人,可以“沽”一时的“名”,“钓”几天的“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病人,就是最好的人证,足以证明Guest在学术研究上属于手段卑劣的“巧取豪夺”。



揭示真相固然重要,汲取教训,同样很有必要。这起“跨国知识产权之争”,为什么能够被美国个别科学家投机取巧?教训又有哪些?



黄红云先生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顶着国内同行的疑惑和不信任,不气馁地将研究进行到底。然而,当他的嗅鞘细胞移植在临床治疗上变成现实,需要以学术论文形式广而告之之时,必须承认,他显得过于自卑。在世界骨髓研究领域,因为自己的名气不够大,进而以为能傍上一两个“学术大腕”,尤其是美国的学人,虽然把独家的知识产权分出一杯羹给了他国的科学家,也认了。结果怎么样,许是黄先生不幸,刚好碰上个美国“学术侵略者”,霸占了你的成果之后,表面上礼节性地表示了感谢,接下来又以别的方式贬损真正的知识产权拥有人。这一切,不能不说和中国科学家的自卑心理有关。假设黄红云教授的成果,能够首先在中国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或者说,在Guest第一次希望“合作”时就断然予以拒绝,甚至根本不给国外同行以观摩的机会,顶多别人会说中国的科学家“抠门”,至少,中国所有的知识产权,却不至于落到相当被动的境地。



跨国知识产权之争,值得反思的还应包括媒体。黄红云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默默无闻”,反映出媒体科学素养的先天不足。中国缺乏专业的科技记者、科技编辑,外行记者报道专业科学领域,效果如何,不言自明。有的甚至将科学研究以娱乐化的方式“包装”出来,结果,我们推出的是科学明星,而非科学新闻。假设黄红云的研究能及早引起媒体的关注,对眼下的这场跨国之争,不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吗?

跨国知识产权之争,中国政府不能无动于衷。黄红云的成果,知识产权是他个人的,荣誉却是中国的。作为政府,有没有办法帮助黄红云维权,其实也反映出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的程度。从现有的信息看,似乎还没发现中国政府有何实质性的反应。



跨国知识产权之争,不妨当作一本教材,大家都来学习一下。

黄红云遭遇的棒喝:科学家并不是世界公民

跨国知识产权之争的教训

美科学家剽窃中国医生研究成果 诋毁治疗效果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