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人类染色体测序分析结果大事记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3月3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初是由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尔贝科(R. Dulbecco)于1986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测出人类基因组DNA长达3×109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而在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自1999年起科学家们陆续完成了各染色体的测序分析,生物通在此总结一下:
1999年12月1日,科学家首次完成人类第22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
2000年5月8日,人类第21号染色体完成测序,并发现先天愚型、老年性痴呆、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因均分布在这一染色体上。
2001年12月20日,人类第20号染色体宣告“破译”,这是被“破译”的第一对具有典型长短臂结构的人类染色体,为糖尿病、肥胖症、小儿湿疹等疾病的治疗找到了新方法。
2003年1月1日,人类第14号染色体宣告完成测序。
2003年6月19日,科学家完成了对人类Y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这一成果增进了人们对男性不育症的了解。
2003年7月10日,第7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完成。这将有助于研究孤独症、耳聋、白血病等多种癌症。
2004年4月1日,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分别破译了人类第13和第19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2004年10月23日,英国科学家经过8年努力,破译了人类第6号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器官移植配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12月22日,科学家完成人类第16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工作。
2005年3月17日,英国科学家破译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基因,这一染色体上99.9%基因的测序完成为人类X染色体的起源作出了解释。
2005年4月6日,科学家们完成了对人类第2和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码分析工作。人类第2号染色体由2.37亿个碱基对组成,包括1346个负责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而第4号染色体由1.86亿个碱基对组成,包括796个负责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2005年9月2日,科学家公布了18号染色体结果,尽管18号染色体的基因密度低,但是它所有哺乳动物进化上保守的非编码蛋白区域所占比例与整个基因组范围的平均值相接近。
2006年2月7日,中国科学家绘制出更细致、更系统的“中国版”21号染色体差异图谱。
2006年3月16日,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公布了了人类第12号染色体的分析结果,在12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若干在特定类型的癌症、运动失调症、以及还可能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在内的疾病中发生突变的基因。
2006年3月23日,科学家公布了11号染色体测序及分析结果,11号染色体虽然长度并不是特别长,但由于其上众多的疾病相关基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染色体之一。
(生物通: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