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技产业界动态一览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生物技术产业界动态一览。

  

生物通综合:近期生物技术产业界动态一览。

德国默克欲涉足抗癌中药领域
据北京商报消息,德国默克公司曾说过,今后默克将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4投入肿瘤药物研发。现在这家公司正在一步步完成其战略目标,但出人意料的是,默克公司盯上的竟然是植物抗癌新药。
  昨日,有消息称,德国默克公司和李家诚的和记黄埔旗下中国医疗科技公司(Chi-Med)已经签署协议,合作开发抗癌植物药,同时,默克公司也表示了对于中药的青睐。有专家认为,德国默克公司为了弥补新药开发的不足,越来越急于进军中国传统医药领域。
  合作细节双方保密
  此次新药研发无疑是引人关注的,因为合作双方都来头不小。默克公司在今年宣布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雪兰诺后,就一举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制药公司,而中国医疗科技公司则在今年5月份作为中国新药研发企业首次在欧美金融市场成功融资。
  对于合作的两家公司均透露,将把新抗癌药物的研究重点放在天然植物药上。另外,据了解,在这次新药研发合作协议中还规定,允许默克公司使用中国医疗科技公司在上海的大型研究设施以及植物化合物库。但此次合作的其他细节以及涉及金额两家公司均表示“要保密”。
  作为继心血管药、中枢神经系统药之后的第三大医药市场,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2005年,全球抗癌药销售总额282亿美元,占药物总额的8%,比2004年增长了25%,预计今后5年仍将保持15.5%的市场增长率,中国更是以每年17%的速度在增长。业内有人预估,到2010年这一市场将增至600亿美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各制药企业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市场。但有医药专家指出缺乏新药面市是目前各药企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目前制药企业加大新药的研发投入、扩大研究领域,而以前被忽略的中医药开始受到重视。
  合作可能因小失大
  “这次合作将使我们参与中国新兴医药产业发展,完成传统中药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默克公司的研究主管贝茨表示。
  但也有专家对于国际巨头进军植物药领域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长期从事新药研发工作的刘先生表示:“植物药这一概念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而中医药领域则更是不被接受,在这样的时期进军植物药领域,很可能会使企业失去很大的国际市场。”
  据了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药品市场,有分析人士预测,到2010年中国医药市场将达600亿美元,到2020年将达1200亿美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植物药可能比较容易进入中国。
  但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美国才是药品最大的销售市场,而目前,植物药这一理念还没有被美国所接受,所以,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研制出的新药如果不能打入美国市场那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销售额。

广药集团一举拿下五个国家一类新药

南方日报消息,29日,广药集团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量级”科技成果齐齐亮相“广州医药科技创新暨用药安全高峰论坛”。凭借从仿制药到创新药,从自主研制到合作开发,从一般成果到重大成果的“三大转变”,科技创新已经让广药集团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大型企业集团。
  总产值每年新增10多亿
  自2005年初《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行后,一类新药的准入门槛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真正检验企业研发实力的标尺。广药集团昨日宣布的多个科研成果中,五个国家一类新药信息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两个是生物制品,都是国家“863”项目、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大科技项目,一个是抗肿瘤新药,另一个是治疗型乙肝基因药物,目前都已经进入1期临床阶段。
  此外,两个一类新药新结构抗菌药物的开发研究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枢神经元保护药海洋甾体YC-1的研发与产业化”已正式签约,4年内将使我国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实现产业化。
  广药集团董事长杨荣明表示,去年广药集团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对外借脑,对内整合”的研发战略初见成效。广药集团计划“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从目前的55亿元增加到180亿元,而每年增长的1  0亿—20亿元销售收入主要由新产品和新项目担纲,科技创新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借“外脑”抢夺科研制高点
  目前,抢占医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广药集团显示出巨大的辐射效应,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开始与广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合作。据了解,目前和广药集团合作的各研发机构有20多个,申请专利新增100多项。
  除了对内整合成效显著之外,广药集团还实施了对外借脑战略,目前已经聘请了钟南山、姚新生、陈新滋、屠鹏飞、蒋宁等5位在国内医药界德高望重的专家为高级科学顾问,并对国内科研单位广抛“绣球”。此外,广药已经启动了一批原创性、战略性、基础性,并对广州医药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科技项目和工程。
  杨荣明表示,除了一批新药亮相,传统优质的中药创新也正通过二次开发焕发新颜,科技创新一方面给老药注入新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带来成本的降低,老百姓将享受到更多价格上的实惠。日前公布的科技成果中,关于中药创新的项目就有10多项。
        一场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科技翻身仗”,正在全国第二大医药集团广药全面打响。广药集团“2006年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一直从昨天下午2时许持续到晚上近9时,发布的各项科技成果和签约超过30项,包括创记录的五个“国家一类新药”。广药集团董事长杨荣明表示,这些科技创新完全实施后,五年后可望为广药新增120亿元的年销售规模!
  五个“一类新药”创纪录
  以仿制药为主的我国医药工业,仿制率高达97%以上。这在我国医药企业龙头之一的广药集团,同样也不例外。在广药多达1200多种的常规产品中,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首创的“国家一类新药”,只有白云山独家抗生素品种头孢硫眯一项。
  不过,这一科技创新的沉闷局面,终于在昨天被撕开裂口。据广药集团总工程师刘菊妍博士介绍,广药目前手中拥有的“一类新药”至少有五个,包括国家“863”项目“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型乙肝基因药物“双质粒HBVDNA疫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枢神经元保护药海洋甾体YC-1”,以及白云山股份的“BYS-1”和“BYS-2”。
  刘菊妍分析说,一家企业同时有这么多“一类新药”,不仅改写广药自己的科技发展史、创下纪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成药开发再创新高
  广药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基地,在化学药和生物药屡屡“冒尖”时,传统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高歌猛进,依然是最大亮点。
  板蓝根治感冒、夏桑菊祛火、复方丹参片和华佗再造丸治心脑血管疾病……在广药新一轮中成药二次开发潮中,这些传统名药都将被付诸新的“使命”。比如,复方丹参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夏桑菊有效部位抗禽流感,华佗再造丸剂型改造服用更方便,等等。
  别小看这些创新,广药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达3亿元。但事实上,真正引爆这些创新的,还是广药近几年的科研体制改革———先是“对内整合”,将集团原先下属数不清的“麻雀”科研机构,整合为医工所、中药、生物药和化学药四大创新平台;接着是“对外借脑”开门办科研,仅今年年初,就聘任包括钟南山等在内的三位院士为科技顾问,吸引全国30多家科研单位抛出578项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巩固地位
  近年持续的市场及营销创新,已让广药与中国医药集团和上药集团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对于科技创新,杨荣明信心十足:“它将从本质上巩固广药全国一流的地位。”
  杨荣明认为,广药这些年快速发展,本身就得益于科技创新的丰厚回报。比如白云山和黄复方丹参片,几年前销售才几千万元,今年已突破3亿元,靠的就是有治疗老年痴呆症等新适应症的开发。敬修堂清热消炎宁以前服用每次都是“一大把”,而现在经过二次开发后,只需要吃两粒胶囊就可以解决问题,市场急骤扩大。
  “今年5月上市的陈李济药厂‘昆仙胶囊’,最终市场将达5亿元;生物药治疗乙肝疫苗市场可达5亿元,白云山总厂的两个一类新药市场可望有4亿-8亿元……”杨荣明掰着指头一一数来,去年我们医药工业的销售规模是55亿元,五年后将达到180亿元,“年销售规模新增的120亿元,科技创新是中坚力量”。

厦门年底建成蛋白质药物基地

许多疾病与缺乏某些蛋白质有关,而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则可以生产天然稀有、供人体治疗用的蛋白质药物,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因为研制了这种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的蛋白质药物,刚刚又获得国家发改委500万元的资金扶持。    

  记者昨天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近日联合下达《2006年第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指标计划》,我市特宝生物和汉纳森线控科技两个项目共获750万元资金的支持。

  据悉,2004年10月动工建设的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国际化生产基地总投资1.42亿元,今年即可建成投入使用。这一项目肩负发展我国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提高产业标准、最终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重任。目前,特宝公司符合国际标准的的基因重组蛋白质药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厦门汉纳森线控科技有限公司则在国内率先转化“汽车用电设备一线多路控制系统”,成为国内惟一一家在汽车总线领域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目前,全世界只有美、日、德等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有生产这种汽车线路简化产品。

  此外,我市的三安电子有限公司的功率型半导体全色系芯片项目,也被列入2006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即将获国家发改委补助资金支持。(厦门晚报)

抢夺先机 美国药典(USP)认证进入中国

近日,由美国药典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康利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美国药典(USP)认证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美国药典委员会理事会主席JohnMauger博士及四位专家介绍了新推出的“USP国际认证计划”。JohnMauger博士特别赞扬中国对这个认证计划的敏锐和积极响应。来自60多个企业、10多家协会的近百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药学会国际部主任刘春光告诉记者,多年来,USP建立了全球公认的药品和饮食补充剂质量标准。这次在京举行的“美国药典(USP)认证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USP认证计划的目的、意义、种类、内容、要求和程序。 
        USP认证有三种,分别是“药用成分(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认证”、“饮食补充剂(也就是中国的‘保健食品’)认证”和“饮食补充剂成分”认证。其中,“饮食补充剂认证”已在美国本土成功实施,其他两项是2006年新推出的认证计划。饮食补充剂认证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草药及其提取加工物、核酸类、多糖和发酵提取物、植物提取物等保健食品或成分的企业。 
        USP认证是一个由权威组织进行的、独立的、第三方认证。该认证通过三个方面的评价来完成,即:现场GMP符合检查、文件体系审核以及实验室样品检验。与现有的其他认证相比,USP认证目前是惟一一个既评价生产质量体系、又评价产品质量本身的认证程序,因此更具全面性和完整性。刘春光还说,全世界各国的有关生产商就此认证而言,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他们将这一认证及早地介绍给中国有关企业,是想帮助企业抓住机会,抢夺先机,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北京康利华咨询服务公司董事长康鹏程说,无论是生产企业、法规当局还是消费者,都希望产品的质量是可靠和得到保证的。由于USP认证的特点和权威性,该认证既得到了美国FDA和世界许多国家主管当局的承认和支持,也特别得到了药用成分和饮食补充剂成分的使用者,也就是成品制剂生产商以及饮食补充剂的直接消费者的拥护和支持。因为,认证为成品制剂生产商选择原料供应商和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和选择依据。因此,USP认证有可能成为药品和饮食补充剂领域国际上最高质量和最具权威的认证。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保健食品企业,国内和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全面、权威的质量认证体系,USP认证为中国的此类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企业通过USP认证后,USP将授予一个“质量符合证书”和“USP认证标识”。USP认证标识可以使用在通过认证的产品包装容器、检验报告单、广告和其他宣传材料上。康鹏程认为,在各国强制性注册程序基础上,非官方权威性专业机构的认证,对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有很大帮助。(中国食品报)

凯赛生物私募基金近8000万美元

凯赛生物集团董事长、CEO刘修才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2006年凯赛生物已从国际基金私募近8000万美元,成功完成了企业的股权改造,并拟于2007年将凯赛最新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燃料的研发成果实施产业化。 
  今年9月份凯赛就曾宣布,凯赛生物工程完成一期融2600万美元。在上周参加的一次海派创业投融资会议上,刘修才表示,凯赛今年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资金,根据初步统计,2006年凯赛生物已从国际基金私募近8000万美元。“我们对融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世界主要风险投资基金的加入,使凯赛在大量需求资金的阶段有机会进入国际基金市场。” 
  生物技术领域一直是风险投资关注的领域,在凯赛生物进行第一轮募资时就获得了4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昨日记者从国内首个中国生物投资基金百奥维达获悉,继在9月完成对凯赛的第一轮投资后,百奥维达对其第二轮投资目前已进入尾声。据百奥维达合伙人陈连勇介绍,相比对凯赛第一轮投资时的四家资本,本轮投资增加了一些对赴海外上市有帮助的资本进来。
  事实上,生物产业取代化工产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有数据显示:未来10-15年,化工产业有20%-30%的份额将被生物产业替代,这是个上百亿的市场。美国杜邦、ADM等很多上百亿市值的公司都在大力开发生物技术,因此,目前几乎在中国的所有风险投资商,尤其是原本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商们纷纷表示考虑投资生物技术领域。然而,目前在国内投资生物领域的企业只有几家,而且多半集中在生物流通环节,真正高精尖的生物技术研发生产领域投资难见。(每日经济新闻)

京医药工业盈利能力全国第一

 据2006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白皮书透露,2005年北京医药工业增长趋缓,但行业盈利能力连续4年全国第一,已初步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医药工业作为北京市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2005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较上一年增长3.0%、6.4%和0.4%。百年老店同仁堂在英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设了17家海外分店,销售额超过2000万美元。2005年8月,北京源德生物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两个月后市值即达6亿元人民币。2003年9月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北京科兴生物其产品多为自主研发,因此备受投资者关注,2005年市值已达到13.4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显示,2005年北京研发成功的生物制品新药占到全国总数的1/3。(健康报)

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转移 中国药企迎来新机会

11月6日,跨国制药企业诺华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物医学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成为诺华全球研发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初期投资1亿美元,于2007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这也是继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罗氏、葛兰素史克、辉瑞后又一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据悉,这批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总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 
        “中国在研发方面很有基础,有着良好的教育体系。世界上有许多新药创新的想法来自中国。”美国医药协会高级副总裁荷兹菲德的话似乎概括了跨国制药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向中国转移的奥秘。 
        外企研发转移的“秘密” 
        目前,在国际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研发专利药已成为企业获利的必由之路。在跨国药企的研发竞争如火如荼,需要寻找降低研发成本、迅速发现新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之时,中国开始向世界展现出强大的研发资源优势。 
        对于跨国药企来说,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可以享受“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 
        在中国建立新药研发中心最明显的好处是低廉的研发成本。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名誉所长周海钧研究员认为,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能够使新药临床试验中的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统计数据完善,从而极大地加速试验的进程。 
        “一方面,跨国制药公司在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后,必须对中国的人群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也就越来越有必要;另一方面,跨国制药公司也看到了这几年中国的科学家在研究水平上的进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指出,中国疾病资源的多样性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吸引跨国制药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医药行业一位资深专家分析,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肯定是出于利益驱动,而这种利益未必直接体现在市场上。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对一种新药的研发投入动辄几亿、十几亿美元,这个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付给研究人员的报酬;而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待遇则要低得多。此外,在前期临床甚至后期临床方面,中国的临床成本也要低很多,总体算下来可以节约一大块成本费用”。这位专家同时指出,在化学、生物等与制药行业相关的科研领域,中国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另据记者了解,不少跨国药企的在华研发中心在筛选新药来源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更多关注中药材和中药产品。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中药已经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验证明了其疗效,这就使得以中药为研发对象的项目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研发的项目失败率低。目前,一些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如葛兰素史克、辉瑞、施贵宝、诺华、罗氏以及诺和诺德等,均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和人力开发中草药。 
        对此,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沈竞康指出,过去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是先无目的地进行合成,然后筛选,花费的资金大、耗时长、风险大;现在,研发模式从发现和提取有效成分开始。跨国企业的这种投入显然非常划算。 
        中国企业的机会 
        2002年底,世界非处方药工业协会主席戴维·韦伯博士对中国的新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制药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23个影响新药研发的因素,尤其是从政府重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现有医药产业和人才资源这5个决定因素分析,中国是最适合参与全球创新药品研发的发展中国家。
        一位外资研究专家认为,跨国药企越来越多的研发投资正在将中国从全球的医药工厂基地,逐渐转变为复杂的实验室服务等价值链高端项目的聚集地。这些研发设施将有助于中国成为印度的新兴竞争者,而印度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化学工厂及药物研发最受欢迎的外包目的地。
        科技部相关人士乐观地表示,由于我国药物动物试验成本只有发达国家的20%,药物临床试验成本只有发达国家的10%,具有吸引外国企业来华开展药物后期研发的巨大优势。因此,中国有望成为国际药物后期研发中心和药物制造中心。 
          2004年7月在中关村注册的高科技企业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是较早进入医药研发行业的公司之一。该公司总裁助理郑南表示,目前,全球制药业正处于资源重新整合的阶段,生产基地正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中国成为世界药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提供了外部机会。
        郑南认为,中国的本土医药企业要想登上世界舞台应该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专利产品的优势占领全球市场。当然,这条路对于目前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研发投入少、缺乏研发经验的本土企业来说还比较困难。第二条路是“曲线救国”的道路,就是通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首先成为世界药品的生产基地,在世界药品产业供应链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获取更多的利润,然后再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新药研发投入,积累研发经验,争取最终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由此慢慢地切入制药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良性循环中。 
        “跨国制药企业加快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既可以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了空前的压力,督促其加快自主研发步伐。”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学兵如此表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指出,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设立更多研发中心对提高我国医药研发水平的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开展项目研究必然带来产品和开发技术,从而带动整个研发链上的所有环节,如原始化合物的筛选合成、药物结构修饰、临床控制以及病人标本的采集、病理分析、非临床实验规范等等。国内企业能够更多地了解发达国家的药品研发法规与程序,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药品研发制度,更有利于国内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其次,跨国药企研发中心训练了一批研发人员,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华人,这为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向原研药发展储备了人才。例如,在诺和诺德的新研发中心,上至总监、下至实验员都是中国人,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留学归国人员。 
        “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今后几年,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国科研人才、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专利失效灼伤制药大腕

左洛复和舒降之的年销售额分别达到33亿美元和44亿美元,填补这样的重磅药物专利过期所带来的空缺,没有哪家公司能够轻松应对。 
        在专利过期浪潮的正面冲击下,制药巨头们看似光鲜的第三季度业绩还是掩盖不了他们的蹒跚步履。如不能及时应对,将有越来越多的CEO们面临下岗的命运。 
        硕果累累?    
        制药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似乎表明,总体看来他们的发展态势良好。
        美国制药公司如辉瑞、礼来、诺华和惠氏都得益于美国新医保用药制度的实施。对这些美国制药大腕来说,欧洲和日本的药物价格一直难有提升空间,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主要来自美国市场。德意志银行分析师Barbara  Ryan认为,制药公司的增产,是由于在医疗保险药物上获利的结果。
        IMS报告亦显示,2006年美国新医保用药制度的改革在总体上为整个美国医药市场带来了1%的增长率,并可能在2007年继续成为推动市场的积极因素。礼来公司的变化最为显著。第三季度,礼来公司在美国市场的药物价格上涨了11%,而在欧洲和日本市场药价分别下降了3%和5%。此外,辉瑞公司在美国的销售额增加了14%,其余地区仅增加4%。
        总体的大好形势并不代表制药行业已经走出阴影。研究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制药行业能够长期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各制药公司相继都面临着专利到期而新药难出的“青黄不接”问题。
        专利失效告急   
        大型制药公司面临的市场威胁是真真切切的。IMS报告指出,全球医药市场将有销售额高达230亿美元的一批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明年还将有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失去专利的药品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制药公司,这些美国制药公司在2006年有市场价值达190亿美元(大约占美国药品销售额的7%)的处方药失去专利保护,2007年还有价值达到100亿美元(大约占美国药品销售额的3.5%)的处方药将失去专利保护。
        当专利药专利失效时,仿制药公司随即推出低价的相应仿制药,专利药的销售额通常会急剧下跌。今年6月份,辉瑞公司失去了年销售额达33亿美元的抗抑郁剂左洛复的专利保护权,同月,默克公司失去了年销售额达44亿美元的降胆固醇药物舒降之的专利保护权。而在此前的4月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失去了年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的降胆固醇药物Pravachol的专利保护权。这些产品的专利失效都无一例外地对所在的制药公司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CEO们由于未能及时应对专利失效这一问题而将面临下岗的命运。去年以来,美国制药行业已经有3位CEO终止了他们的使命,新上任的管理层也对目前的现状很无奈,有的不得不重建企业文化,如辉瑞公司的杰弗瑞·肯德勒和默克公司的迪克·克拉克都在大力削减公司的成本。
        新药还是“硬道理”
        但是,削减成本只是弥补专利失效的权宜之计,投资者们希望看到的是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大型制药公司必须在今后一两年的专利失效风潮中,研发产品开花结果,从而使境况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分析人士预计,在2006年美国FDA批准的新药中,有几支药物将在今后几年内成为重磅炸弹药物,其中包括辉瑞公司的肾癌治疗药物Sutent和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以及默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Gardasil。
        预计2007年重磅炸弹级药物的数量将会从2005年的94支增加到112支。虽然每年都会有越来越多的药物跨入重磅炸弹级药物的行列,但IMS  Health公司资深副总裁Murray  Aitken表示,这些重磅炸弹级药物的数量增长并不能帮助大型制药公司跟上其品牌药专利保护权失去的速度。
        仿制药掀开一片天
        专利到期对专利药生产厂家来说无疑是一副毒剂,但对仿制药生产厂家来说却是一杯甘露。专利失效冲击波让投资者们重新审视他们的投资策略,转而关注仿制药生产企业,如梯瓦制药公司(Teva)和Barr公司,以及既生产著名品牌药又生产仿制药的诺华公司。今年,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企业梯瓦公司的销售额预计将猛增50%,2007年还将增长11%;诺华公司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增长14%,明年则将增长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辉瑞公司今年的销售额预计将下降7%,明年还将下降1%。
        如果说专利失效给专利药公司带来的是痛苦,那么带给仿制药公司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通常,在失去专利保护之后,专利药销售额会缩减80%左右,余下的份额则常常被众多其他生产厂家瓜分。
        不过,经营仿制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非你获得一段时间的独家销售权。因为相对而言,专利自然失效给仿制药公司带来的收益并不大,因为此时有太多的制药公司瓜分这一蛋糕。假如仿制药公司能够通过法律行动向专利药专利权发起挑战成功,那么将会获得至少几个月的独家销售权,如此才能获取更大的收益。
        即便如此,仿制药产生的累加效应还是非常显著的。IMS  Health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仿制药销售额预计将以13%~14%的速度增长,而整个制药行业的增长速度仅为5%~6%。(医药经济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