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是西方国家的五倍:高校近亲繁殖再成关注焦点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1月03日 来源:生物通
生物通综合:“近亲繁殖”,这个中国高校的老话题,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顾海兵教授的一个调查,最近又重新成为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在“近亲繁殖”之列,顾海兵教授才有勇气做这样一个调查。
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所做的调查只是选择了中国知名度比较高的17所大学,而且仅以其财经类学院或系为对象。在被调查的987名教师中,有604人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只有300名教师就职的学校与他曾经就读的学校并不一致,这一比例只占3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行对比调查的海外6所院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人在取得最高学位后一直留在本校工作。
记者从一项调查中获悉,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最多,比例占16.9%;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中,牛津大学毕业的最多,比例为10.8%;德国柏林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慕尼黑大学的最多,占11.2%。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平均要比海外高5倍。
名家论“近亲繁殖”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认为,由于中国高校严重的近亲繁殖程度,其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低下就是极其自然的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也认为,学术研究的“近亲繁殖”是造成中国最近十几年来,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的主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指出,自然界中的“物竞天择”保证了基因的多样性,使生物得到进化。而科学领域中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也保证了科学的不断创新。
朱清时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与“尖子生”选择余地小是造成高校近亲繁殖的主要原因。
因为从导师的角度讲,把弟子留在跟前,办起事来更方便,有利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留在导师身边,凡事都有人“照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李隼则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着人才匮乏的窘境,国内有科研人才培养实力的机构不多,科研梯队的建设还是主要依靠自己培养,自己消化,近亲繁殖不啻是一条高效的人才生产流水线。因此其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的。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合理性所依赖的社会历史条件渐渐地消解了,当下高校近亲繁殖状况更多地由社会心理和人事制度因素造成。
导致近亲繁殖的原因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