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Science》接受调查组建议,欲重整论文审核程序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1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11月28日,一支由《Science》高层编辑钦定的6人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说:《Science》在审核两篇被查出有假的干细胞文章时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尽管委员会证实《Science》编辑依照规定程序审核这些文章,但是认为附加额外程序更有助于查出造假行为。
生物通报道:审核重大研究成果时,只是简单地认定研究人员所说为真是不够的。11月28日,一支由《Science》高层编辑钦定的6人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说:《Science》在审核两篇被查出有假的干细胞文章时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尽管委员会证实《Science》编辑依照规定程序审核这些文章,但是认为附加额外程序更有助于查出造假行为。这支委员会负责调查该杂志处理黄禹锡及其同事的文章的具体经过,详查评论家的注释,编辑的笔记和其它相关档案,寻找Science处理这种高水准但后来又被证实大规模造假的文章的纰漏。
报告发布的同时,《Science》主编Donald Kennedy在接受电话记者招待会中表示会执行报告给出的建议,尽管他没有指定日期。《Science》是依照程序办事,Kennedy 说:“有些我是放心的。”但是他也称此报告是“挑战”,是对《Science》的考验。这些建议包括:对黄禹锡小组和其它欺诈案例中处理过的图片的新举措,分清个人作者的贡献,执行对高影响力文章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它们造假的可能性。
这些建议主要是针对于《Science》历史上最为大胆的一次造假——黄禹锡研究小组2004和2005年发表两篇文章。2005年文章中讲到黄禹锡等首次成功得到与患者基因完全相同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跨越了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步骤。去年12月韩国科学家在网站上张贴一封匿名信,挑战黄禹锡研究数据的有效性,指出其干细胞研究论文中的图片有问题,说这些干细胞图片实际是从妇产科获得的已经受精的胚胎(ScienceNOW, 30 October)。
在今年年初被揭发出造假后的第六个月,《Science》成立了一支六人调查小组,负责调查这些被窜改的数据通过同行审核的经过——该杂志是否依照程序审核文章,审核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六人中包括三位外聘高级社论编辑、两位优秀的干细胞生物学家和一位曾经效力于《Science》后又转到《Nature》的顶级编辑,其中,斯坦福大学化学家John Brauman为委员会主席。
在简洁的四页报告中,委员会确认《Science》照章审核。报告说:“为保证《Science》的真实性,编辑的态度是严肃的,甚至比对《Science》其它文章倾注的心血都大。”比如,编辑和评论员等对文章作者提出了非常数量的问题,对2004年文章做了大规模修正。但“现有的程序导致了令人遗憾的结果,在先前的事件中(如物理学者Jan Hendrik Schön的八篇文章,Schön曾经工作于Bell实验室,被发现有许多科学造假行为)也是如此。”尽管委员会承认没有任何反造假措施是无懈可击的,但依然强调《Science》在审查黄禹锡的文章时应该采取附加步骤。
举例来说,评论2004年文章的关注点是,所获人类干细胞来自于克隆胚泡(非常早期的胚胎)。尽管开始时评论员向黄禹锡索要原始数据,但是后来只收到韩国方面提供的文字说明。彼时《Science》编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迂回。
委员会给出了四点建议。首先,对准备发表的文章建立“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询问造假或者低级错误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对期刊、学分(academic credit)、知识产权等的影响;第二,《Science》最好能够澄清作者的责任(黄禹锡一案中,一位美国高级作者被发现对研究没有主要贡献);第三,在随同的支持材料中增加附加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第四,影响力较高的杂志,如《Science》和《Nature》等联合起来建立同一标准。
《Nature》主编Philip Campbell 在邮件中写到:“我们《Nature》欢迎由《Science》进行的额外审核,并且会认真考虑《Science》给出的意见。” Campbell说《Nature》也打算就此报告做出公开回应。
评审委员建议《Science》在处理即将发表的文章时,一定要保证按制度办事。 Kennedy表示肯定:“我们不能奢望信任的作用。”(生物通记者 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