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界一周动态追踪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大、最有声望的从事癌症研究的医学专业组织——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近日在瑞金医院召开上海特别会议,集中探讨分子肿瘤学的最新进展,这是该学会首次来沪召开会议。

  

生物通综合:以下综合了国内学术界一周大事记。

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在上海召开特别会议

据科学时报消息,世界上最大、最有声望的从事癌症研究的医学专业组织——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近日在瑞金医院召开上海特别会议,集中探讨分子肿瘤学的最新进展,这是该学会首次来沪召开会议。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Fred  Hutchinson肿瘤研究所、Dana-Farber肿瘤研究所、Scripps研究所、荷兰肿瘤研究所、英国癌症研究所、中国医科院、上海肿瘤研究所等的著名肿瘤专家学者齐聚上海,探讨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新兴的分子肿瘤学理念。他们的议题涵盖了当今癌症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包括未来肿瘤研究方向、肿瘤药物靶点识别以及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等。同时也让我国从事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年轻学者和临床医师能够在本次会议上和世界最顶尖的专家们零距离交流。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教授Sawyers表示,在对肿瘤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该与病人、病人家属召开专题会议,根据病人的需求、个体情况,从预先设计的几个方案中选出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医生必须和患者详细讨论病情,让病人充分了解疾病治疗的每一个环节。”  

        这些观点与国内目前人们习惯的肿瘤治疗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在我国大部分肿瘤治疗中,患者的选择权利通常只体现在是否接受治疗方案这样的大问题上,而对于治疗方案的细节,患者和家属通常并不了解。用了什么药?药物的优点、缺点、副作用等等,患者通常无法从医生处获得详细咨询。  

        据介绍,目前的肿瘤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两种,其中治疗性疫苗强调人体的免疫力重建,通过提高免疫力来抑止肿瘤生长。很多专家都认为,中医中药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美国病毒学专家、斯克利普斯研究所Vogt教授表示,东西方应该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将中西药进行结合。福仁德强调,化疗、放疗是为了直接杀死癌细胞,而现在更强调调动人体自身机制来抗击肿瘤。“医学技术不分东方和西方,只要能真正治疗疾病。”

香山科学会议综述:蛋白质研究

香山科学会议综述:蛋白质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蛋白质研究提出了日益重要和迫切的需求。对蛋白质复杂多样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深入研究,将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同时,蛋白质科学研究成果将催生一系列新的生物技术,带动医药、农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引领未来生物经济。为此,香山科学会议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蛋白质研究”的第280次学术讨论会。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科研究院吴家睿研究员担任了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会议就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复合体与蛋白质机器、蛋白质功能、蛋白质与转录组、蛋白质与代谢组、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等六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饶子和教授首先做了题为“蛋白质研究展望”的主题评述报告。他指出,当今蛋白质科学日趋复杂化、规模化、系统化,整合蛋白质研究优势力量,形成团队攻关,是实现蛋白质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蛋白质科学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大科学问题有待突破或即将突破,如,人体内有多少种蛋白质?能否预测蛋白质的折叠方式?蛋白质如何找到协作者?什么因素保证细胞内转运顺利进行?细胞器如何独立于DNA来复制自己?新技术能使测序成本降低多少?疾病靶蛋白研究等等。针对这些蛋白质研究的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美国、欧洲、日本等对蛋白质研究的重大计划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美国能源部于2002年斥资3.5亿美元启动了“从基因组到生命(GTL)”的五年计划,利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蛋白质及其复合体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网络是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2006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又批准了1.19亿美元继续支持此计划,美国能源部计划建设四个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中心,进行大规模蛋白质特性研究、分子复合体成像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和系统生物学研究。2004年底美国加州政府出资30亿美元资助加州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未来10年的干细胞研究。2005年美国NCI启动了“人类癌症基因组计划”,预计用10年耗资15亿美元来寻找所有与癌症相关的遗传突变。美国NIH自2000年启动了名为“Protein  Structure  Initiative  (PSI)”的结构基因组计划,它的终极目标是用10年解析10000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此计划的起始阶段投资2.7亿美元,进展良好。2005年,NIH宣布将投资3亿美元继续开展此计划第二阶段的研究,目标是向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提交500个新蛋白质结构。NIH还投资2亿美元资助四个大规模研究中心解析蛋白质结构,投资1亿美元资助六个专业研究中心解决蛋白质、药靶研究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英国、法国和德国也有相似的投入。日本开展的主要几个后基因组计划包括“蛋白质3000计划”(5  年,1.6亿美元,分析3000个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国家生物资源计划(0.86亿美元,收集、保持和发展每个物种的遗传资源)、技术创新(0.88亿美元,发展生物成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向医药应用的转化)、其他基因研究(0.21亿美元,研究SNPs以发展有针对性的医药治疗方法)、对免疫和过敏的研究(0.42亿美元用基因技术研究免疫和过敏反应条件)。   

        与会专家提出了我国蛋白质组研究中长期发展的整体思路,建议全面实施首次由我国领导的大型国际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回顾蛋白质组学10年以来的发展历史,总结出技术上快速发展、大量数据呈几何级数增加、从蛋白表达种类与数量谱到功能谱研究的转移正在发生、我国与先进国家在蛋白质组学科研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特征。专家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正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体外走向体内、从大量数据相对简单的积累到有效整合的发展趋势,并就未来我国蛋白质组学发展对策提出相关建议。与会专家对大项目所产出数据的公开、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很重要。   

        结构生物学要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现有基础,围绕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结构生物学家从生物学功能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专家们对“蛋白质机器”、“细胞工厂”等新概念的准确诠释和如何理解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等基本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   

        “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报告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细胞信号转导及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及其规模化应用、细胞信号转导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肿瘤免疫监视机理研究”的报告提出了针对肿瘤免疫生物学功能在整体水平上开展蛋白质研究的思路,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问题也是大家共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与会者认为应加强功能与结构研究的结合,开展功能导向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利用结构信息指导蛋白质功能机制的研究。   

        吴家睿研究员主持了“蛋白质与转录组专题”的讨论。于军、张庆华研究员分别就“细胞水平上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细胞发育与转录因子研究”做了报告。专家讨论了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之间的联系,并展望了未来生命科学与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和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领域。与会专家认为转录组是蛋白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应予加强。同时还认为,应该在技术、仪器上有所贡献,特别是要更加看重技术创新的新思路。专家一致建议,设立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专题,凝聚国内优势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开展蛋白质研究的关键瓶颈问题。   

        关于“蛋白质与代谢组专题”的讨论。首先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在寻找神经性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中的应用。回顾了多肽发展历史以及一些重要的多肽分子,并介绍了一些在动植物发育中作为信号转导分子的重要多肽。与会专家讨论了当前代谢组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计算与系统生物学专题”的讨论中,就“系统生物学”这门21世纪的新兴综合学科的发展,专家们认为其核心思路就是“整合”(Integration)。从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研究入手,采用计算生物学、数学建模和生物信息学等理论科学方面的学术理论和技术工具,将经典实验生物学研究和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研究整合起来,从而揭示生物复杂系统或复杂性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要完成系统生物学的上述任务,必需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开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开展对系统功能元件组成、修饰、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会专家认为,学科的发展走向系统理论是成熟的标志,系统生物学有可能成为能够产生继进化论、细胞理论、遗传理论和中心法则之后的新的核心理论的学科。面对这样的机遇,建议整合国内优势力量,在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数据整合和分析、系统生物学的算法研究、模式生物与细胞等功能系统诸方面,超前部署,深入并形成一定规模地开展基础理论和系统方法研究。

我国建成首个移动P3实验室

军事医学科学院建成我国首个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并于近日在京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验收,使我国成为继美、法、德之后极少数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该装备的国家。

  据悉,我国现有固定式P3实验室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特大城市,处在防疫前沿的广大基层和农村尚不具备开展突发传染病病原体采集、分离和检定工作的基本条件。以机动灵活、反应迅速为特点的移动式P3实验室可迅速到达疫区展开作业。但长期以来,美国、法国、德国等极少数国家垄断了移动式P3实验室的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对我国限制进口。

  我国于2004年10月立项自主研发该设备。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王玉民研究员带领下,课题组按照不低于固定式P3实验室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实验室由两台长度各为9米的主实验舱和人员净化与技术保障舱组合而成,在总体布局上实现了“三区两缓”,即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分别设置了自净传递窗,安全门兼设备门设在半污染区;在工作流程上实现了对人、物、气、水“四流”的科学控制;自主设计的污水收集及高压蒸气灭菌系统能够将实验产生的污水高温高压灭菌后安全排放;自主研制的充气密闭门安置在最可能产生泄漏的两舱之间,并加装常态密封胶条,实现了“双保险”。

  据悉,目前课题组已经申报近10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都已获受理。自今年5月起,该移动P3实验室已成功通过4000公里的运输试验,并圆满完成今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现场保障任务。

BPRC建立中美合作实验室

健康报消息,11月8日,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执行总部、中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总领导单位——北京(国家)蛋白质组中心(BPRC)与全球生命科学和实验室仪器领域的领跑者之一、美国AB公司在京正式成立“蛋白质组合作实验室”。该合作实验室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技术平台建设水平。合作双方表示,将共同致力于蛋白质组学前瞻性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蛋白质表达谱和修饰谱的研究力度,加快重大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和诊断。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同神经所签订合作协议

10月12日上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副校长Trevor  Grigg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所长Perry  F.  Bartlett教授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神经科学研究所,并签署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爱克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所长Perry  F.  Bartlett教授分别致词。澳大利亚驻沪总领馆教育与科学领事Cathryn  Hlavka女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贸易投资中国代表处商务发展经理万松平先生、卡尔蔡司远东公司常务董事Peter  Tiedemann先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家睿博士等参加了签字仪式。仪式上卡尔蔡司公司代表宣布神经所研究生王春雷与陆婷佳为第一批Ziess  Travel  Fellowship资助的获得者。

签字仪式结束后,双方举行了《Future  directions  in  neuroscience  -  the  need  for  collaboration》学术研讨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脑研究所Perry  F.  Bartlett教授、Pankaj  Sah教授、Geoffrey  J.  Goodhill副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研究员、丁玉强研究员和袁小兵研究员做了学术报告。


中外学者研讨放线菌与现代生物技术

11月8日,为了庆祝阮继生教授80寿辰,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的“放线菌与现代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暨阮继生教授80华诞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国著名放线菌分类学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阮继生,国际放线菌权威专家阿兰·沃德、马赛尔·杰斯帕德,以及来自云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有关专家和中科院的同仁一道,就放线菌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以此祝贺阮继生先生80华诞。微生物所孙玉琴副所长代表所领导班子到会祝贺。

        阿兰·沃德是英国知名的放线菌分类学家,在他的报告中,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庞大的放线菌“军团”,马赛尔介绍了海洋微生物的抗生素,从其所展示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放线菌的种类繁多,且进化有序。据专家介绍,放线菌其实是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因大多数种类具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而得名。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放线菌都能产生出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甾体、酶及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是一类具有广泛实际用途和巨大经济价值的微生物资源。以抗生素为例,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都是放线菌为我们“制造”的。人们目前已从微生物中发现了上万种抗生素,其中三分之二是由放线菌产生的,除作为医药和农药外,也在工业生产及环境保护中做出了极大贡献。过去,人们从陆地上获取放线菌的菌种来进行研究;现在,人们则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放线菌,从而更多地获取人们所需的天然产物。在中国热带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洪葵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得知,他们的研究小组长期在我国南部边陲潮间带的海岸红树林中寻找放线菌。通过努力,目前已寻找到多种有用的海洋放线菌。她介绍说,目前各种疾病不断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已有药物的耐药、抗药问题不断出现,为解决新药来源问题,我们要从以前被忽略的生态环境,如海岸红树林中寻找新的药源。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黄英博士介绍了近年来在放线菌的分子系统学、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相分类、重要放线菌资源的收集与活性筛选等方面的工作;云南大学的徐丽华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成就;河北大学的张利平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其研究小组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放线菌系统分类学的全套技术,对分离自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中的近3万株的放线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活性物质的筛选。

        80高龄的阮继生先生听到了他的学生和帮助过、合作的同仁们在报告中所陈述的各项工作,健步走上讲台,向大家所做出的成绩表示祝贺。阮继生先生早年留学苏联,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放线菌分类研究工作,他一贯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放线菌分类学中的应用,率先在国内开拓了“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和分类研究,建立了化学分类和开展了分子分类,创建了中波、中美、中英间放线菌国际合作,为使我国放线菌分类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虽已步入耄耋之年,阮先生仍积极协助微生物所和兄弟单位开展放线菌分类研究,并积极培养青年人才。他说,我今生最感兴趣的事情莫过于放线菌的分类研究,看到大家在放线菌研究中所取得的出色进展,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由他倡议组建的我国放线菌学术小组将附属在中国微生物学会。

        此次会议与会者有微生物学届百余人,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李季伦院士、魏江春院士、陈文新院士及微生物所历任所长,大家都为阮继生先生健康的身体和他为我国放线菌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热情而欣喜,大家纷纷走上前台,与阮继生先生合影、握手、敬献鲜花,并祝阮继生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