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星:而立之年的樊春海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胡钧、樊春海等与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的张治洲通过学科间的紧密合作与深度交叉,发挥各自在纳米、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发展出一种新型PCR方法——“纳米粒子PCR”(Nanoparticle PCR)。

  

生物通综合: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胡钧、樊春海等与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的张治洲通过学科间的紧密合作与深度交叉,发挥各自在纳米、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发展出一种新型PCR方法——“纳米粒子PCR”(Nanoparticle PCR)。

 

这种方法它不仅将纳米领域中的重要材料纳米金和PCR的发展结合起来,而且为分子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标准方法PCR开拓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不久前,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该杂志还将其遴选为VIP论文,并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年仅32岁的研究员樊春海领衔这项研究。

 

樊春海,男, 199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0 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 年,樊春海到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 Alan J. Heeger 教授( 200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进行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生物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与生物光谱方面的研究。2004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入选者,回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目前已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美国化学会志 (JACS) ,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 40 余篇。

 

  樊春海介绍,人体的很多疾病首先反映在基因上。如果能迅速定位与该病变相关的基因及其变化,对早期预防相当重要。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多,但主流方向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但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检测过程较复杂、特异性相对较差等缺点。DNA生物传感器则有可能以它的高灵敏嗅觉,迅速将目标“揪”出来。

发展新型DNA检测方法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需求,诸如生物安全、人体健康 (肝炎、艾滋病等)等领域都需要快速、便捷的DNARNA检测技术。电化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低能耗、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等优点,被认为是在时效、成本等有较高限定要求的场合实现DNA检测的首选技术之一。在樊春海的指导下,年轻的博士生张炯等人掌握了新的检测手段,其特色是通过对电极界面纳米尺度的精细调控,同时引入金纳米粒子进行电化学信号放大,从而显著提高了DNA检测的灵敏度。

据介绍,该生物传感器目前可在1到2小时内快速检测到约2万多个DNA分子,检测灵敏度达到10飞摩尔/升(1飞摩尔=10-15摩尔),超出常规荧光DNA检测方法约3个数量级。研究人员也以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BRCA-1基因序列检测为模型,展示了该传感器可以进行单碱基变异性检测(即SNP分析),具备高特异性。《美国化学会志》的审稿人评论指出:“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分析方法变得简单。”樊春海说,这个新型“鼻子”内部安装了一个金属纳米粒子,它是一个“扩音器”,能把检测DNA探针的电化学信号从DNA分子传输到仪器上,从而提高DNA检测的灵敏度。通过试验比较发现,电子“鼻”的“嗅觉”灵敏度比常规荧光“鼻”高出整整1000倍。

  

  樊春海说,PCR的灵敏度是DNA生物传感器所不能及的,但是,现在主流的PCR检测设备大小和一台电脑相当。而樊春海课题组的目标是设计一种便携式的仪器,大小和掌上电脑差不多,重量会在1公斤左右。“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化学的检测设备可以做得很小,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我们设计的这种东西,希望将来能在一个小时内将结果分析出来。它可广泛应用于小诊所、家庭或是在野外检测,让检测变得简单起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樊春海|PCR|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