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下)

【字体: 时间:2005年09月2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预防SARS有效安全的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证明,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预防SARS冠状病毒等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安全有效。本生物制剂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物制品,可预防SARS等冠状病毒感染,对副流感和乙型流感也有一定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预防的基础研究
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较对照人群增高,高Hcy血症患者血栓风险增加72%,脑出血风险增加94%,进一步证实与Hcy代谢的关键酶的基因突变或遗传有关。实验证实高Hcy可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及氧化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叶酸可通过影响Hcy代谢,Hcy的内源性代谢产物牛磺酸、金属硫蛋白及硫化氢通过拮抗Hcy的损伤效应,可能成为防治高Hcy血症的新手段。

中医理论有了新发展——血淤症与活血化淤的系统研究
本项研究创立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建立了系列血瘀证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发现活血化瘀方药一系列新的治疗作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对防治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效果良好。研制活血化瘀新药30余种。揭示了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和活血化瘀基本作用原理,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和中医药的现代化。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开辟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领域
本项研究以心脏离子通道为中心,采用膜片钳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离子通道机制、及抗以心脏离子通道为中心,采用膜片钳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离子通道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学说,发现了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乙酰胆碱受体M3亚型及其偶联的钾通道IKM3。本项目为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开辟了新领域。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生物设备与方法类
视觉计算理论与算法研究
本项研究建立了体现局部信息与全局信息以及视觉系统与视觉环境充分交互、从而更加符合生物视觉系统机理的新的视觉计算理论框架,在基于时空流的视频分析、医学图像分割、三维医学图像匹配、摄像机标定和三维重建以及物体运动行为理解与描述等许多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上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计算方法。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看眼睛 识身份——基于虹膜识别的身份认证技术
本项研究突破了国外早期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系统,在成像装置、人机接口、活体检测、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表达、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金融、国防、公安、海关、信息安全、网络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

4. 生物进化与生态类
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我国科学家首次再现了距今五亿三千万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以大量证据证实了突变在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和重要作用,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10余篇论文。英国古生物学家D.Palmer在nature杂志上评论称:该成果对了解寒武纪早期动物惊人的多样性打开了一个迷人的窗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鸟类起源于恐龙吗?——热河生物群的辐射和鸟类的起源
在我国辽宁发现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有力支持了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罕见的早期鸟类、哺乳类、翼龙、两栖类、昆虫、被子植物等重要化石,如世界上第一枚翼龙的胚胎化石,世界上第一例食恐龙的哺乳动物等。研究成果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20余篇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碳循环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
本项研究发展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及其变化的估算方法,首次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发展了区域植被生产力动态的评价方法,揭示了近20年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若干规律。研究成果为国际科技界有争议的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可能是工业源二氧化碳之汇的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参加“京都议定书”等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了实质性科学数据。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重大天灾早知道——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暴雨野外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提出了完全基于多种实时观测资料的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梅雨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形成的多种卫星遥感产品,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云导风的推导计算方式被国际承认;发展了适用于我国的配有三维变分同化方案的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于2002年和2003年汛期在湖北、安徽省和上海市气象局进行业务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我国暴雨监测与预报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5. 植物类
植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世界最大型《中国植物志》完成
《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专家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纂,共80卷126册5000多万字,收载我国维管植物3万多种(301科3408属31142种)和9080幅图版,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一项巨大成就,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多的植物志。

创造“试管植物”的新方法——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
本项研究历时18年,创建了花粉原生质体、脱外壁花粉、雌雄性细胞和离体受精、合子及幼胚培养与转化等实验操作技术与系统,为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和生殖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平台。依靠这些实验系统并应用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揭示出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若干新现象并提出了新的见解,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家谱——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
历时30年,完成了全国范围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新记载结瘤豆科300多种;从600多种豆科植物上分离、保藏根瘤菌7000多株;发现一批抗逆性特强的种质资源,建立了性状信息量最大的数据库;发表根瘤菌新属两个、新种14个,还有8个新种待发表;提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多样性”的新观念。

6. 动物类
让畜禽更健康——重大畜禽疫病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
本项研究以7种重要的动物疫病病原为对象,对100多个病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不同基因结合的方法研制成十多种分子疫苗和分子诊断试剂;绘制了我国主要畜禽传染病病原的分子系统发生树;查清了我国主要畜禽传染病病原的遗传关系;提出了持续感染可成为疫病再次暴发的疫源,并建立了持续感染细胞系。部分成果为产品的研制和有关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产小猪的秘密——猪高产仔数FSHb基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
科学家以国际上繁殖力最高的我国地方品种二花脸猪和欧洲商业品种猪等为研究素材,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FSHb基因是影响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利用该基因帮助选择猪品系,提高产仔数0.5-1.5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基因诊断技术在国内外都申请了发明专利;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要资料来自国家“十五”重大科研成就展)
(生物通记者:张迪)

上篇 国家“十五”生物医药类重大科研成就一览(上)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