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05工程院新增院士简介:医药卫生部(上)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5年12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编者按】11月1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两年一次的增选院士名单,这次增选活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为7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为5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为6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为7人,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为7人,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为7人,工程管理学部为3人。这次共增选出50名新工程院院士,同时还公布了6名外籍院士。这次新当选的院士分别来自于教育部(14人)、科学院(1人)、国务院所属其他部委(9人)、国资委管理企业(12人)、军队(6人)、省、直辖市、自治区(7人)、香港特别行政区(1人)。除教育部系统的14人外,国务院其他部委、各省市所属高校有9位当选。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65岁以下的27人,占新当选人数的54%;60岁以下的16人,占新当选人数的32%;50岁以下的5人,占新当选人数的10%;年龄最小的40岁。此外,新当选的院士中有4名女性。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04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二级学科覆盖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77%,地区分布更加广泛,必将更加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成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几位新当选的院士。
1 陈君石,70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陈君石教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食品卫生分委员会主任,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食品营养与安全专家。同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是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外孙。
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工作40余载,陈君石教授在科研、卫生标准制定、国际协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
1968~1976年,作为“硒与克山病研究”的三名负责人之一,在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获得国际施瓦兹奖。
1981~1994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研究和制定,这一成果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农药、食品包装材料、新食物资源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成为国家卫生标准GB15193.1-94),并被评为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1993年,与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协作开展《中国膳食、生活方式疾病死亡率关系研究》,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基础资料,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2000年,3次开展中国总膳食研究,为全面评价中国膳食的营养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资料,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总膳食研究的典范”,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和机制的研究》,在人群干预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8年以来,与国际生命科学学会合作进行铁强化酱油的研究和推动。
2001~2002年,作为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可行性报告第一起草人和专家论证会报告人,并被聘为专项实施的专家组组长,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首席专家。
2 周宏灏,66岁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周宏灏教授是我国遗传药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在国际遗传药理学界有较高声誉。1991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遗传药理学研究室,阐明了中国多个民族CYP2C19酶缺陷的分子机制,首次提出和证实了CYP2C19在人群中存在基因剂量效应的理论;关于药物种族差异的研究被国际誉为里程碑,1994年《中国科学报》将之列为9项"我国医学科技占世界之首成果"之一。他先后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两个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和美国NIH、日本国家医学研究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进行了以他为主的合作研究,共引进国外资金约80万美元,获科研经费1045万元人民币。作为第一位华裔于1991年获美国Herry Christein最高奖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
周宏灏教授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药物代谢酶活性个体差异的群体分布规律及酶活性异常的分子机制,阐明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靶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反应和相关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我国主要的重要疾病入手,以已知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及其突变为切入点,对药物在人体的效应及毒性进行研究,找出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及毒性差异的规律,为未来我国以基因指导的药物治疗奠定基础。
3 李兰娟(女),57岁
1947年9月出生,汉族,浙江绍兴人,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73年后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1996年任浙江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1998年任浙江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2005年3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兰娟专业为传染病学,在病毒性肝炎尤其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病与微生态等领域有深厚造诣,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取得重大突破,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到43.4%。浙医一院已利用这项技术治疗720名患者,最长存活时间近20年,这一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863、十五攻关、973、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传染病学》主编,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奖9项(生物通记者 朱方雨)。
另外五位新增院士介绍:
给新当选院士的两封信:
相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