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所《神经元》上又发新论文

【字体: 时间:2005年11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神经科学领域从事系统性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当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中枢神经系统内对信息的加工等。这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定级学术期刊上发布论文似乎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这不,在最新一期的《神经元》(Neuron)上又刊出了该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成果。


徐天乐研究员(右)

这篇论文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天乐研究员的课题组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徐林研究员以及徐州医学院张光毅教授一起完成,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高隽博士。

中风等脑缺血性疾病,已经和冠心病、肿瘤等一起成为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了解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将有助于对缺血性脑损伤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尽管离体的实验结果显示谷氨酸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效应在缺血性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谷氨酸受体的拮抗剂在神经组织、心血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副作用而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寻找谷氨酸受体以外的治疗靶分子一直是神经系统新药研发的关键所在。因为细胞缺血缺氧时常伴有组织酸化现象,而机体可以通过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直接感受体液中pH值的变化,因此ASICs能否作为谷氨酸受体以外的神经保护药物靶点,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药物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ASICs不仅可以单独介导缺血性细胞损伤,而且还可以作为谷氨酸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一部分,被谷氨酸受体激活的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所磷酸化。ASIC1a-478ASIC1a-479位的丝氨酸被磷酸化后,可以进一步放大ASICs的细胞毒效应。

这篇论文得到了三位匿名审稿人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项做得很完美的研究,大大拓展了我们对缺血过程中谷氨酸受体和ASICs协同作用的认识”。这一发现揭示了ASICs是介导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重要分子,为发展新型神经保护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分子基础。(生物通记者杨遥

徐天乐研究员简历

1982年8月-1987年8月第四军医大学军医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7年8月-1990年8月 第四军医大学组织与胚胎学 助教
1990年8月-1993年8月 第四军医大学,获组织与胚胎学硕士学位
1993年8月-1996年8月 第四军医大学,获人体解剖学博士学位
1994年9月-1995年9月 日本九州大学生理系 访问学者
1996年8月-1997年7月 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 讲师
1997年7月-1999年1月 日本九州大学生理系 博士后
1999年1月-2003年3月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2003年4月-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突触生理学研究组组长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抑制性突触可塑性与神经行为稳态调节机理

研究组目前主攻突触生理学和受体药理学。在过去几年里,以抑制性氨基酸能突触为重点,围绕突触前GABA和甘氨酸的释放,以及突触后GABAA和甘氨酸受体调控展开研究。本研究组近期研究以甘氨酸受体,GABAA受体以及Cl-转运体为主要对象,以膜片钳电生理学,分子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为手段,研究:1) 神经细胞Cl-稳态(homeostatic)调节对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2) 某些疾病条件下(如癫痫、抑郁症、神经损伤、大脑缺血、脑老化、Alzheimer病等)神经元Cl-平衡失调机制,以期阐明甘氨酸受体和GABAA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控机理,以及甘氨酸受体和GABAA受体与正常细胞活动和细胞功能的病理性改变的关系,并为临床上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和药理信息。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