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生物的希望――记全国优秀博士后

【字体: 时间:2005年10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说过:“发展要看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要看国家人才培养。”在各项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中,今年的博士后培养由于博士后制度已实施20年而显得额外醒目。在10月21日的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上,共有127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73个集体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集体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在这里,我们也许能看到中国未来生物科学研究的希望。

在这些优秀博士后中包括20多生物科学研究工作者:

孙青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出生于1964年。199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2001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大学、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及日本农林水产省畜产试验场等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主要从事受精和动物克隆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在哺乳动物卵子减数分裂和受精信号转导方面成绩突出,并与其他研究人员首次成功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牛。

楼丽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出生于1967年。199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 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8月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至2002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药理学系接受博士后训练。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肿瘤药理实验室课题组长。主要研究领域是药理学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抗肿瘤药物发现、发展以及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增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袁谷,北京大学,出生于1953年。1992获得日本高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光活性DNA切割分子的设计及合成的研究,在DNA识别和切割分子合成方法的研究,光引发活性DNA切割剂的合成,切割剂在光照射下对DNA的切割和保护的研究和对体外培养的人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面贡献突出。

李毅,北京大学。1986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8—1992年在西德联邦生物研究中心,生物化学和植物病毒学研究所从事博士论文研究物学研究,同年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1994回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目前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病毒细胞运动;病毒组装及病毒外壳蛋白和核心蛋白在细胞间运动的作用;病毒如何克服宿主的抗性基因的表达,并系统持续的侵染宿主,导致宿主不正常发育及病害的产生;宿主如何通过基因沉默等策 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病毒的复制和细胞间及系统的运动;植物转录因子对植物花色的调控。

王天宇,中国农业科学院,出生于1961年。1996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布根第大学(Universitéde Bourgogne)生命科学学院,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完成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玉米、粟类等旱地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和转基因作物评价及应用生态安全性评估研究,从事研究工作2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在种质资源研究、转基因作物应用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科研课题30余项,

吴尊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室主任。中国与美国精神卫生研究中心合作的艾滋病干预试验研究项目中国区负责人,世界银行 1996-2001 卫Ⅶ项目顾问,世界银行 1999-2004 卫Ⅸ项目艾滋病/性病子项目干预首席专家。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流行病学博士,并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身)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

刘宝,东北师范大学。199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1992-1994为本所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97及1998-99年分别在以色列巍兹曼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2000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植物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和利用野生稻改良水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从1998年至今被SCI期刊源杂志引用300余次。培育出6个作物新品种,其中水稻新品种“通35号”连续多年占吉林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已累计增产稻谷25亿公斤。

任南琪,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生于1959年。1984年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和生物研究技术,开创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厌氧流行性污泥工艺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李柏岩,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普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领域是血小板相关研究。

余龙,复旦大学,出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1990年获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到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1992年11月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副组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人类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成果。

张玉秋 ,复旦大学,出生于1962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92年起,从事痛觉信息传递与调制的研究,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全面的了解。

陈立侨,华东师范大学,出生于1962年。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1990年获得中科院水上生物研究博士学位,199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动物营养学和种质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出生于1964年,1989年于南京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获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2003年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校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与环境和遗传因素相互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周雪平,浙江大学,出生于1965年。1992年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6-1997、1998和1999三次赴英国苏格兰作物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2002年赴美国Danforth植物科学中心进行合作研究,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植物病毒种间基因组重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木薯双生病毒。此外先后对严重危害棉花、木薯和蔬菜等重要作用的十多种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血清学、基因组结构及转基因方面研究,建立了多种病毒快速检测方法,获得了抗多种病毒的转基因番茄。

庞代文,武汉大学,出生于1961年。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2年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特邀访问教授,同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高访学者,2003年受香港Croucher基金会资助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流讲学。2001年至今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生物表面化学、生物电化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侧重生物医学研究/诊断新方法及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生物体系(DNA、蛋白质、细胞)表面化学、多功能纳米生物医用器件、生物纳米标记、生物芯片(基因芯片与微流控芯片)、DNA电化学、蛋白质电化学等方面。

陈思平,深圳大学。1987年-1989年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超声医学工程等开发研究、技术管理工作。

李松,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生于1963年。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美国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化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信息学。在美国德克萨斯 A&M大学和托马斯杰佛逊大学攻读博士后期间,李松教授率先发现了一套计算机辅助药物数据库筛选、设计和生物大分子功能区域识别相结合的新方法。回国之后李松教授因在化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2002年被聘为国家“863”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专家、国家和军队新药评审委员、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核心专家。

崔承彬,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出生于1956年。1980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1992年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科药学博士学位,1997年04月 获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抗癌、抗骨质疏松等活性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以及抗癌药物开发研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