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百年诺贝尔奖大观(图文)

【字体: 时间:2005年10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诺贝尔奖是一项自1901年起设立的专为奖励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世界和平事业方面获得重大成就者的国际性奖项,当然也是全世界学术领域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奖项。到目前为止,2005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和平奖获得者名单已经公布。

在这个奖项诞生一个世纪以来,一共有7名华人获得这项大奖,其中获得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有5名,还有1人获得化学奖,剩下一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教授 (Professor Chen Ning Yang)、李政道教授 (Professor Tsung-Dao Lee)、丁肇中教授 (Professor Samuel Chao Chung Ting) 、李远哲教授 (Professor Yuan-Tseh Lee) 、朱棣文 教授 (Professor Steven Chu) 、崔琦教授 (Professor Daniel C. Tsui) 和高行健 (Gao Xingjian)。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杨振宁(1922-)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国籍中国。祖籍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2004年,杨振宁因杨翁忘年恋而成为新闻风云人物。

    
李政道教授近照和青年时照片

李政道(Tsung-Dao Lee),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 米物理教,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李政道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1986)和台湾“中央研”院士(1957)。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朱棣文原籍江苏省太仓县,1949年在美国密苏州圣路易市出世。他的父母学问渊博,均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毕业生,使他从小就在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的环境下成长。

1970年他在罗彻斯特大学取得数学和物理两个学士学位,六年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然后留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1983年他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担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开始,他在史丹福大学任教物理和应用物理,成为该校首位华人教授,90至93年他还担任了该校物理系第一位华人主任。

朱棣文是第一个可以控制和移动一颗原子的人。这成就使他在198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1993年他更获得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辉的一天,他步进殿堂,领取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再一次为中国历史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他得奖是因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冻至超低温。他一直醉心于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发展出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可以用来制造先进的医学仪器,还可用来设计更精确的原子钟,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问题。

朱棣文为人谦虚,得奖后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聪明,但常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会思维枯竭。就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心态,才会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让别人超越自己。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要有好奇心-不论对自然还是对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而漫长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和学习,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新的结果。98年他来香港访问期间,表示希望无论在那一个地方,人们都重视科学的发展,鼓励新一代多去接触科学,使将来科学有更骄人的发展。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

2000年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旅法中国作家高行健。瑞典文学院认为,“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位中国实验戏剧的先行者,剧目在全世界演出,1992年曾获法国政府艺术大奖,目前定居在法国。
 他第一个圆了中文作家百年诺贝尔梦,然而他的身份证上注明是法籍;我们熟悉他早期的剧作,但那都是些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实验;后期他着力书写中国的“过去”,然而他的读者却少有了国人。
  高行健(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生物通记者杨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诺贝尔|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