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我们常常自豪于只用了世界7%的可耕种土地养活了世界18%的人口,但你可能不知道,我们7%的可耕种土地却消耗了世界32-35%的化肥。2013年,我国化肥消耗量达6000万吨,今年5月,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的零增长。如何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唯一一条路,依靠科学!”
专访储成才:从实验室到田间 上个月,在纷纷杂杂各类国内研究成果中,一项植物遗传学发现尤为吸引大家的目光——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决定粳稻与籼稻间氮肥利用效率差异的分子机制,这不仅对水稻氮利用基础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也为减少氮肥施用的品种选育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 [详细内容]
◆ 植物氮吸收研究进展:
科学家发现控制水稻氮吸收效率和产量的基因 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以水稻为主食。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上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我国普遍存在氮肥利用率低和大量氮素损失等问题,所以提高植物氮利用效率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水稻研究最新进展:
张启发院士最新综述: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 在第520次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院士就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这一内容也以“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公布在科学通报上,文章指出我国科学家提出了继续推进“水稻2020”研究计划, 适时启动水稻4D基因组的发展建议……
安徽农科院用CRISPR编辑水稻基因 华中农业大学Cell子刊GWAS研究新文章 我国水稻抗高温主要基因克隆成功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 Genetics取得功能基因组学新成果
◆ 植物学研究进展:
PNAS研究揭示植物抗旱机制 拟南芥中的2个基因如果发生突变,会抑制植物的发育,并破坏使其免受干旱影响的防御机制。在这项研究中,UNL研究团队培育出拟南芥的一种“双突变”植株,来探讨这两个基因的共同作用……
两篇Cell文章:天然的免疫诱饵 北大邓兴旺教授Cell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Cell:不同寻常的细胞融合 《自然》杂志系列新期刊《自然—植物》上线
1966年生,安徽岳西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现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理事会秘书、主任助理,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国际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分会理事。全国科学技术新词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创新技术体系”总体组成员、课题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