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
  研究成果 人物简介  

■ 导语:iPS技术的诞生可谓开创了再生医学的一个新纪元,然而在去年发表的一篇Nature杂志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裔科学家徐洋(Yang Xu)教授指出,即便iPSCs的起源细胞来自于移植小鼠本身,iPSCs分化生成的多种组织移植至小鼠体内后,也会产生快速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给iPS研究领域带来了不亚于10级地震的影响……


徐洋:iPS数据不支持文章结论

去年发表的一篇Nature杂志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裔科学家徐洋(Yang Xu)教授指出,即便iPSCs的起源细胞来自于移植小鼠本身,iPSCs分化生成的多种组织移植至小鼠体内后,也会产生快速的免疫排斥反应。

时隔一年多,1月10日的Nature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却又提出了令人争议的研究成果——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们利用iPS小鼠干细胞生成了皮肤和骨髓,并将它们移植回小鼠体内,结果发现这并不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详细内容]
 


◆ iPS与免疫排斥:


如果说21世纪是干细胞的世纪,那么干细胞领域中最璀璨的明星莫过于iPS(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这项技术在短短几年间爆炸性发展,取得了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其探索速度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这主要是因为iPS技术获取干细胞的能力可以绕过伦理争论用于临床治疗,当然其前提是能避免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专访徐洋:iPSC会引发免疫排斥 还要继续研究吗?
徐洋教授Nature发表争议性iPS研究成果
Nature头条:新研究再掀iPSC争议论战


iPS重大突破


iPSC具有和胚胎干细胞(ESC)类似的特征和功能,却极大程度避免了ESC研究和应用中面临的伦理和排斥等诸多障碍,因此这一新技术给基于干细胞的个性化治疗和再生医学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诺贝尔奖得主Yamanaka教授及后来的大量研究都表明Oct4、Sox2、Klf4和c-Myc(OSKM)等转录因子对iPSC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上述转录因子激发iPSC形成的步骤和机制尚不明确……

三篇Cell揭晓iPS谜底:具体步骤与蛋白质组变化
中国学者Cell Res:iPS研究新突破
iPS,转分化和间接谱系转换之间的区别


◆ 国内iPS研究进展 :


来自南开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创新的iPS技术,在山中伸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添加独特的因子Zscan4,证实可以促进重编程过程中的基因组稳定,显著提高生成的iPS细胞质量。相关结果发表在11月13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南开大学、中科院Cell res文章创新iPS技术
中科院Nature子刊iPS细胞理想来源
裴端卿课题组Nature子刊iPSC研究新发现



 
人物简介:




徐洋

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之后赴美求学,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目前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系终身正教授 。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2000-2011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info@ebiotra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