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谢晓亮
背负多个头衔和光环的谢晓亮教授今年新晋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了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但更重要的是在单细胞全基因组分析技术方面,谢晓亮研究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单细胞基因组线性扩增的方法——转座插入(LIANTI,Linear Amplification with Transposon Insertion)。 -
2、鲍哲南
鲍哲南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编织出的“人造皮肤”的梦想不仅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发表了多篇包括Nature杂志在内的专业论文,而且这一发明被业界公认为很可能颠覆现有的生物电子发展的格局。今年3月,鲍哲南获得第19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
3、王俊
今年,王俊带着他的被认为是“中国最有趣的生物科技公司”重新站在我们的面前,1月,iCarbonX宣布已经与来自世界各地、专门收集不同类型卫生保健数据的七家科技公司,结成了一个宏大的联盟。他们希望能帮助客户在手机端了解个人健康状况,以及疾病易感信息。
-
4、曹雪涛
著名免疫学家曹雪涛院士今年连发多篇重要成果,比如发现了一种特殊的lncRNA,这种lncRNA并不是通过I型干扰素(IFN-I)诱导,而是由多种病毒诱导。同时曹雪涛院士还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牛津大学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这是中国在海外的首个医学研究所。
-
5、钱璐璐
早年师从上海交通大学贺林院士的钱璐璐(Lulu Qian)博士目前任职于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她一直都对生物纳米技术与DNA分子计算感兴趣,今年其研究组发明了全自动DNA分子机器人,同时也运用新方法让DNA自己画出了世界上最小幅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
7、邵峰
邵峰研究组今年发表了两篇《Nature》文章报道caspase-3可以通过切割和活化GSDME (DFNA5)蛋白诱导细胞焦亡并进一步发现该焦亡通路是部分化疗药物产生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首次展示了细胞焦亡在天然免疫之外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8、颜宁
今年上半年,清华教授颜宁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消息引发了颇多关注,沸沸扬扬讨论的一个焦点就是猜测她是因为科研项目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顺而“负气出走”。然而正如她辟谣所说,“我去不去普林斯顿关基金委什么事?……莫名其妙,无稽之谈。”真正值得关注的其实还是其研究组的成果:在接连发表的Science,Cell杂志文章中,颜宁解析了多个重要分子的结构。
-
9、张锋
关于张锋的2017年,这两个标题也许很合适解释:张锋赢了,之后这一次张锋输了……,在CRISPR专利这个事关“钱途”的问题上,今年张锋研究组有得有失,但是在CRISPR技术突破方面,这个研究组屡战屡捷,提出了CRISPR下一个技术趋势—RNA编辑。 -
10、杨璐菡
现年仅30岁的杨璐菡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她在2014年被评为30岁以下30个科学医疗领域领军人物之一,2017年更是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青年领袖”。 今年8月杨璐菡、George M. Church、Marc Güell等科学家在Science发表文章,利用CRISPR编辑了来自胎猪结缔组织的细胞,然后采用了标准克隆技术,创建了敲除全部62个位点PERV基因的器官移植安全猪。
-
11、袁钧英
袁钧瑛教授以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而知名,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她在全球首次发现了调控线虫细胞凋亡的基因,并证明了哺乳动物细胞和神经元中也存在一类蛋白酶分子介导哺乳动物细胞的凋亡。今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12、黄军就
继2015年中山大学一个研究组首次编辑了人类胚胎的基因组之后,今年这一研究组又在活的人类胚胎中纠正了导致乙型地中海型贫血(β-地中海贫血)的单核苷酸突变,成功去除乙型地中海型贫血致病基因,为世界首创。值得关注的是,黄军就研究组今年采用的“化学手术”碱基编辑方法的相对副作用比较小。
-
13、施一公
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捕捉RNA剪接过程中处于不同动态变化的剪接体结构,今年其研究组可以说完成了这一重要过程的基本拼图。同时相比于其斩获2017未来科学大奖的荣耀来说,他关于西湖大学15年后比肩世界一流的言语更吸引学界的关注。 -
14、程亦凡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教授在冷冻电镜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功不可没的贡献:他曾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近原子分辨率膜蛋白结构,这项成果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今年程亦凡研究组与另外两位著名的华裔科学家合作,利用单粒子电子冷冻显微镜解析了果蝇NOMPC的原初原子结构,取得了重要突破。
-
15、胡海岚
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2011年,首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2017年,胡海岚团队再发《Science》文章,评审专家认为,“这是一篇杰作,它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神经回路的操控,向我们展示了令人惊异的而且清晰的行为现象及行为范式。”投TA一票 -
16、尹鹏
尹鹏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Cell杂志上发表大量重要研究成果。今年他又带领哈佛大学团队天才式地将DNA纳米技术与显微成像技术统一在了一起。没有昂贵的显微镜也能破译分子结构,这项发明将对许多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开发的旋转盘共聚焦(Spinning Disk Confocal,SDC)显微镜只需在共聚焦显微镜基础上进行简单升级改造,效果堪比超分辨率显微镜,还可在亚衍射极限分辨率下观察细胞内分子的立体图像。尹鹏团队的这些重要技术创新成果很快将惠及全球。
-
17、秦成峰与许执恒
今年,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破解了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之谜,这两位科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秦成峰研究员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员在寨卡病毒研究方面一路领先,先是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文,首次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寨卡病毒能直接感染周围神经系统,随后又在Science发布一个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导致寨卡病毒的毒性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小头症。秦成峰研究员和许执恒研究员团队的不懈努力让全球几近束手无策的寨卡病毒研究学者们看到了转机。 -
18、邓宏魁
今年邓宏魁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多潜能干细胞系,获得的细胞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组织发育潜能,为干细胞技术治疗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是近年来干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甚至是领先地位。